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3.3 述评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5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1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2 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2.1.1 产业 | 第17页 |
2.1.2 农业产业化 | 第17页 |
2.1.3 大蒜产业 | 第17-18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2.2.1 SWOT分析理论 | 第18页 |
2.2.2 产业发展理论 | 第18-20页 |
3 河南省杞县大蒜产业发展现状 | 第20-25页 |
3.1 杞县大蒜的特征 | 第20-21页 |
3.2 大蒜种植区域 | 第21-22页 |
3.3 大蒜种植面积和产量 | 第22页 |
3.4 加工水平不断提高,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 第22-23页 |
3.5 市场建设明显加快 | 第23-24页 |
3.6 品牌建设增强 | 第24-25页 |
4 河南省杞县大蒜产业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 第25-31页 |
4.1 杞县大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 第25-27页 |
4.1.1 国家政策的支持 | 第25-26页 |
4.1.2 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量大 | 第26-27页 |
4.1.3 郑汴一体化辐射的机遇 | 第27页 |
4.1.4 中部崛起战略的机遇 | 第27页 |
4.2 杞县大蒜产业发展面临的威胁 | 第27-31页 |
4.2.1 国外竞争力增大 | 第27-28页 |
4.2.2 社会化服务方面 | 第28-29页 |
4.2.3 杞县大蒜品牌比金乡大蒜品牌知名度低 | 第29页 |
4.2.4 区域竞争压力大 | 第29-31页 |
5 河南省杞县大蒜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 第31-37页 |
5.1 杞县发展大蒜产业的优势 | 第31-34页 |
5.1.1 自然环境优势 | 第31-32页 |
5.1.2 杞县大蒜品质优势 | 第32页 |
5.1.3 人口与劳动力资源丰富使得大蒜生产成本较低 | 第32-33页 |
5.1.4 良好的科研开发及人才力量为大蒜的生产提供了保障 | 第33页 |
5.1.5 杞县大蒜产业市场优势 | 第33-34页 |
5.2 杞县发展大蒜产业的劣势 | 第34-37页 |
5.2.1 种植面积盲目增加导致大蒜品质下降 | 第34页 |
5.2.2 杞县大蒜种植、生产过程中环境的变化 | 第34-36页 |
5.2.3 缺乏深加工产品 | 第36-37页 |
6 河南省杞县大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7-41页 |
6.1 大蒜产业生产成本增加 | 第37页 |
6.2 大蒜种子资源少,品种单一 | 第37-38页 |
6.3 缺乏科技含量高的大蒜产品 | 第38-39页 |
6.4 政府职能欠缺和市场管理粗放 | 第39-40页 |
6.5 有机大蒜产业不足 | 第40-41页 |
7 河南省杞县大蒜产业发展的建议 | 第41-49页 |
7.1 不断完善政府的指导、宏观调控功能 | 第41-42页 |
7.2 降低产业中的生产成本 | 第42页 |
7.3 利用杞县人文历史的优势,建立现代农业格局 | 第42-43页 |
7.4 鼓励和引导农民采用轮换耕作模式 | 第43-44页 |
7.5 加大科技的投入 | 第44-45页 |
7.5.1 加大杞县大蒜种资的开发 | 第44页 |
7.5.2 提高大蒜产业中的机械化应用 | 第44-45页 |
7.5.3 提高蒜农的科学种植理念 | 第45页 |
7.6.不断完善杞县大蒜交易市场的规范 | 第45-46页 |
7.7 杞县大蒜产业发展方向 | 第46-49页 |
7.7.1 加大杞县有机、绿色大蒜产业的发展 | 第46-47页 |
7.7.2 杞县大蒜产业向深加工方向发展 | 第47页 |
7.7.3 鼓励和引导杞县大蒜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 第47-48页 |
7.7.4 创新组织形式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