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 ·放线菌的次级代谢 | 第11页 |
| ·海洋放线菌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 | 第11-15页 |
| ·抗菌活性物质 | 第12-13页 |
| ·抗肿瘤活性物质 | 第13-15页 |
| ·其他活性物质 | 第15页 |
| ·大连周边海域放线菌资源介绍 | 第15-20页 |
| ·大连海域海泥中放线菌的分离研究 | 第15页 |
| ·大连海域海泥样品中放线菌的抗菌活性 | 第15页 |
| ·大连海域海泥样品中放线菌的多样性研究 | 第15-17页 |
| ·大连海域海泥样品放线菌Ⅰ型聚酮合成酶(PKSI)功能基因筛选 | 第17-18页 |
| ·星海链霉菌Streptomyces xinghaiensis介绍 | 第18-20页 |
| ·抗生素的发展 | 第20-24页 |
| ·抗生素的发展史 | 第20页 |
| ·抗生素的分类 | 第20-21页 |
|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 第21-23页 |
| ·细菌的耐药性和MRSA | 第23-24页 |
| ·海洋天然产物的提取和分离纯化方法 | 第24-26页 |
| ·天然产物的提取 | 第24-25页 |
| ·天然产物的分离纯化 | 第25-26页 |
| ·本课题内容及意义 | 第26-27页 |
| 2 星海链霉菌抑菌活性物质的发酵优化 | 第27-37页 |
| ·引言 | 第27页 |
| ·材料与设备 | 第27-28页 |
| ·实验菌种及培养基 | 第27页 |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7-28页 |
|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 ·星海链霉菌的发酵培养 | 第28-29页 |
| ·星海链霉菌发酵液的收获 | 第29页 |
| ·抑菌测试方法 | 第29页 |
| ·对多种致病菌的抑菌测试 | 第29页 |
| ·多因素对发酵液活性的影响 | 第29-30页 |
| ·罐放大实验 | 第30页 |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30-36页 |
| ·不同发酵培养基对发酵液活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 ·对多种致病菌的抑菌测试结果 | 第31-32页 |
| ·不同营养条件对发酵液活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 ·NaCl对发酵液活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 ·发酵时间对发酵液活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 ·罐放大实验结果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3 星海链霉菌抑菌活性物质的性质研究 | 第37-44页 |
| ·引言 | 第37页 |
| ·材料与设备 | 第37-38页 |
| ·实验菌种 | 第37页 |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7-38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 ·热稳定性实验 | 第38页 |
| ·酸碱稳定性实验 | 第38页 |
| ·极性实验 | 第38页 |
| ·SPE固相萃取实验 | 第38-39页 |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39-43页 |
| ·热稳定性 | 第39页 |
| ·酸碱稳定性 | 第39-40页 |
| ·活性物质的极性 | 第40-42页 |
| ·SPE固相萃取实验结果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4 星海链霉菌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 | 第44-57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材料与设备 | 第44-45页 |
| ·实验菌种 | 第44页 |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44-45页 |
|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 ·树脂的筛选 | 第45-46页 |
|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组分HPLC分析 | 第46页 |
| ·葡聚糖凝胶LH20分离 | 第46页 |
| ·液质联用实验 | 第46页 |
| ·薄层层析及显色试验 | 第46-47页 |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47-56页 |
| ·各种树脂的分离效果比较 | 第47-48页 |
| ·大孔吸附树脂HP-20吸附效果及高效液相分析 | 第48-51页 |
| ·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 20分离效果 | 第51-53页 |
| ·质谱分析结果 | 第53页 |
| ·薄层层析及显色试验结果 | 第53-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展望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附录Ⅰ 核糖霉素化学结构 | 第63-64页 |
| 附录Ⅱ 活性样品液质联用图 | 第64-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