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 第13-16页 |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3 主要创新 | 第15-16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1 环境突发事件 | 第16页 |
2.1.2 海洋环境突发事件 | 第16-17页 |
2.1.3 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 第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2.1 区域海洋管理理论 | 第17-18页 |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18-19页 |
2.2.3 危机管理理论 | 第19-20页 |
2.2.4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0-21页 |
3 南海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类型划分 | 第21-23页 |
3.1 海上油气开发溢油事件 | 第21页 |
3.2 海上船舶事件 | 第21页 |
3.3 港口污染事件 | 第21-22页 |
3.4 陆源排污事件 | 第22页 |
3.5 海洋放射性污染事件 | 第22页 |
3.6 大规模暴发的赤潮等海洋灾害事件 | 第22-23页 |
4 南海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对分析 | 第23-27页 |
4.1 应对取得的成就 | 第23-24页 |
4.1.1 健全法律法规 | 第23页 |
4.1.2 优化机构设置 | 第23-24页 |
4.1.3 提升应对能力 | 第24页 |
4.2 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4.2.1 法律体系不完善 | 第24页 |
4.2.2 监测技术滞后 | 第24-25页 |
4.2.3 信息沟通不畅 | 第25页 |
4.2.4 公众参与较少 | 第25页 |
4.2.5 我国应对管理机制尚未健全 | 第25页 |
4.2.6 区域间协调联动机制差 | 第25页 |
4.3 应对中的难点分析 | 第25-27页 |
4.3.1 海水的流动性加剧了污染的扩散 | 第25-26页 |
4.3.2 海洋权益之争导致应对合作意愿缺失 | 第26页 |
4.3.3 域外大国干涉影响突发事件应对 | 第26-27页 |
5 南海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对优化方案 | 第27-37页 |
5.1 风险管理阶段 | 第28-29页 |
5.1.1 环境认识 | 第28-29页 |
5.1.2 风险识别 | 第29页 |
5.1.3 风险分析 | 第29页 |
5.1.4 风险处置 | 第29页 |
5.2 预警阶段 | 第29-32页 |
5.2.1 发布预警信息 | 第29-30页 |
5.2.2 确定应对方案 | 第30页 |
5.2.3 加强信息沟通 | 第30-31页 |
5.2.4 动态更新信息 | 第31页 |
5.2.5 回应预警信息 | 第31-32页 |
5.3 应对期阶段 | 第32-34页 |
5.3.1 应急资源全面整合 | 第32-33页 |
5.3.2 协调应对主体行为 | 第33页 |
5.3.3 发挥咨询机构作用 | 第33-34页 |
5.3.4 实现应对信息共享 | 第34页 |
5.4 善后处理期 | 第34-37页 |
5.4.1 恢复重建 | 第35页 |
5.4.2 调查评估 | 第35-36页 |
5.4.3 全面考评 | 第36页 |
5.4.4 奖惩并重 | 第36页 |
5.4.5 新闻发布 | 第36-37页 |
6 完善南海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对对策建议 | 第37-40页 |
6.1 增强全民海洋风险管理意识,坚持预防为主 | 第37页 |
6.2 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形成多元化应对主体 | 第37页 |
6.3 提升海洋监测水平,做好全面监测 | 第37-38页 |
6.4 探索多种融资模式,解决风险应对中“资金难”问题 | 第38页 |
6.5 搁置争议,与周边国家建立一个软性合作框架 | 第38-39页 |
6.6 积极发挥我国推动作用,加强各国之间的协调 | 第39-40页 |
7 主要结论及展望 | 第40-4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40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48页 |
导师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