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中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底部剪力法的比较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 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之发展与演变历程第12-15页
    1.3 日本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发展与演变历程第15-16页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第二章 中国建筑的抗震设计规范之修编与分析第17-40页
    2.1 概述第17-18页
    2.2 抗震设计的基本规则第18-26页
        2.2.1 建筑抗震设防的分类以及设防标准第18-19页
        2.2.2 地震的影响第19-20页
        2.2.3 工程场地的选择及地基第20页
        2.2.4 建筑和结构布置的原则第20-22页
        2.2.5 结构的体系研究、结构分析以及非结构构件第22-23页
        2.2.6 结构材料与施工第23页
        2.2.7 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第23-26页
    2.3 场地、基础以及地基的修改编制第26-28页
        2.3.1 场地第26-27页
        2.3.2 天然地基和基础第27页
        2.3.3 液化土和软土地基第27-28页
    2.4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的修编第28-29页
        2.4.1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第28-29页
        2.4.2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第29页
        2.4.3 截面的抗震以及抗震的变形验算第29页
    2.5 高层以及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部分的修改编制第29-36页
        2.5.1 一般规定的变化第30-31页
        2.5.2 计算要点的变化第31-33页
        2.5.3 框架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的变化第33-34页
        2.5.4 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的变化第34-35页
        2.5.5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的变化第35-36页
        2.5.6 板柱—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设计相关要求第36页
        2.5.7 筒体结构的抗震设计相关规定要求的修订第36页
    2.6 底端的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汇编第36-38页
        2.6.1 多层砖砌体房屋抗震的构造措施第37页
        2.6.2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的变化第37-38页
    2.7 消能减震以及隔震的设计修订第38-39页
        2.7.1 房屋隔震设计要点第38页
        2.7.2 房屋消减能量达到减震的设计目的相关要点第38-39页
    2.8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日本的建筑抗震设计相关规范的简介第40-48页
    3.1 地震动区的划分第40-41页
    3.2 场地分类第41-42页
    3.3 抗震设防水准和目标第42页
    3.4 抗震设计方法简介第42页
    3.5 弹性反应谱系数Rt简介第42-45页
    3.6 使用结构性能系数简介第45页
    3.7 地震力计算时的重力取值第45页
    3.8 底部剪力和楼层的地震力的计算第45-48页
第四章 基于底部剪力法的RC框架地震作用比较第48-81页
    4.1 工程背景第48-49页
    4.2 基于中国规范的RC框架模型的地震力相关计算第49-56页
        4.2.1 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RC框架模型的位移计算第49-56页
    4.3 中国新旧规范以及日本规范下的RC框架结构地震力的计算第56-67页
    4.4 三本规范下的RC框架结构底部剪力的对比分析第67-81页
第五章 结论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5页
致谢第85-86页
个人简历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下一篇:大跨度屋盖结构风荷载特性风洞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