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0-15页 | 
| 0.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 0.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 0.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0.4 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4-15页 | 
| 1 本雅明与阿多诺的批判理论形成 | 第15-21页 | 
| 1.1 法兰克福学派与批评理论 | 第15-17页 | 
| 1.2 本雅明的马克思主义之路 | 第17-18页 | 
| 1.3 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 | 第18-21页 | 
| 2 本雅明与阿多诺的思想交流与论争 | 第21-30页 | 
| 2.1 两位思想家的相识相交 | 第21-22页 | 
| 2.2 第一阶段论争:关于“拱廊街计划”的不同设计理念 | 第22-24页 | 
| 2.3 第二阶段论争:关于“光韵消逝”的不同情感态度 | 第24-27页 | 
| 2.4 第三阶段论争:关于“抒情诗人”的魔法实证主义 | 第27-30页 | 
| 3 本雅明与阿多诺的艺术理论比较 | 第30-37页 | 
| 3.1 救赎美学:光韵消散时代的艺术探寻 | 第30-32页 | 
| 3.2 否定美学:反对同一性的现代艺术观念 | 第32-33页 | 
| 3.3 难以预测的现代艺术命运 | 第33-35页 | 
| 3.4 不同想象的审美乌托邦 | 第35-37页 | 
| 4 本雅明与阿多诺的文化理论比较 | 第37-45页 | 
| 4.1 本雅明:机械复制与艺术大众化 | 第37-39页 | 
| 4.2 阿多诺:文化工业与商品拜物教 | 第39-41页 | 
| 4.3 两种视角:精英与大众的分野 | 第41-42页 | 
| 4.4 二律背反:充满悖论的文化矛盾 | 第42-45页 |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