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消化系肿瘤论文--胃肿瘤论文

金/银纳米团簇的生物学效应及在胃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1页
缩略词表第16-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46页
    1.1 引言第18-19页
    1.2 金纳米团簇的的定义第19-20页
    1.3 金纳米团簇的合成方法第20-24页
        1.3.1 模板法第20-23页
        1.3.2 单分子层保护法第23-24页
        1.3.3 配体蚀刻法第24页
    1.4 金纳米团簇的性质第24-29页
        1.4.1 金纳米团簇的结构性质第24-26页
        1.4.2 金纳米团簇的光学性质第26-27页
        1.4.3 金纳米团簇的手性第27-29页
        1.4.4 金纳米团簇的磁性第29页
    1.5 金纳米团簇的应用第29-38页
        1.5.1 金纳米团簇在检测金属离子和小分子化合物中的应用第29-31页
        1.5.2 金纳米团簇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第31-32页
        1.5.3 金纳米团簇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第32-38页
    1.6 肾脏可清除的无机纳米材料的特点第38-44页
        1.6.1 纳米材料的尺寸第39-41页
        1.6.2 纳米材料的形状第41-42页
        1.6.3 纳米材料的表面化学性质第42-43页
        1.6.4 纳米材料的生物可降解性第43页
        1.6.5 肾脏可清除的无机纳米颗粒的肿瘤靶向功能第43-44页
    1.7 本文的选题意义以及研究内容第44-46页
        1.7.1 本文的选题意义第44-45页
        1.7.2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45-46页
第二章 手性金纳米团簇对胃癌细胞和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安全性评价第46-76页
    2.1 本章研究背景与设计思路第46-48页
        2.1.1 本章研究背景第46-48页
        2.1.2 本章研究思路第48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8-56页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48-50页
        2.2.2 手性金纳米团簇的合成与表征第50页
        2.2.3 手性金纳米团簇的细胞实验第50-5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6-75页
        2.3.1 手性金纳米团簇的表征结果第56-59页
        2.3.2 手性金纳米团簇的引起的不同氧化应激反应第59-62页
        2.3.3 手性金纳米团簇引起的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第62-63页
        2.3.4 手性金纳米团簇引起的DNA损伤第63-64页
        2.3.5 手性金纳米团簇引起的细胞周期阻滞第64-66页
        2.3.6 手性金纳米团簇引起的细胞凋亡第66-67页
        2.3.7 手性金纳米团簇引起的差异表达的基因第67-71页
        2.3.8 GSTP1在金纳米团簇引起的细胞毒性中所起的保护作用第71-75页
    2.4 本章小节第75-76页
第三章 手性银纳米团簇引起的不同细胞毒性第76-93页
    3.1 研究背景与思路第76-77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77-81页
        3.2.1 试剂与仪器第77-78页
        3.2.2 手性银纳米团簇的合成与表征第78页
        3.2.3 手性银纳米团簇的细胞实验第78-80页
        3.2.4 手性银纳米团簇对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第80-8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81-91页
        3.3.1 手性银纳米团簇的表征结果第81-83页
        3.3.2 手性银纳米团簇引起的不同氧化应激反应第83-85页
        3.3.3 手性银纳米团簇引起的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第85-86页
        3.3.4 手性银纳米团簇引起的DNA损伤和细胞周期阻滞第86-89页
        3.3.5 手性银纳米团簇引起的细胞凋亡第89-90页
        3.3.6 手性银纳米团簇对皮下移植瘤的影响第90-91页
    3.4 本章小节第91-93页
第四章 叶酸偶联的金纳米团簇在胃癌模型荧光/CT双模式成像中的应用第93-104页
    4.1 研究背景与思路第93-94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94-96页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94页
        4.2.2 荧光金纳米团簇的合成与表征第94-95页
        4.2.3 金纳米团簇与叶酸的偶联第95页
        4.2.4 金纳米团簇靶向胃癌细胞MGC-803的荧光成像实验第95页
        4.2.5 金纳米团簇的活体荧光应用第95页
        4.2.6 金纳米团簇在X-ray/CT成像中的应用第95-96页
        4.2.7 病理切片染色观察金纳米团簇的体内安全性第9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6-102页
        4.3.1 金纳米团簇的表征结果第96-98页
        4.3.2 叶酸偶联的金纳米团簇对胃癌细胞MGC-803的靶向第98-100页
        4.3.3 金纳米团簇对胃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的荧光成像第100页
        4.3.4 金纳米团簇在X-ray/CT成像中的应用第100-102页
        4.3.5 组织学分析金纳米团簇的体内安全性第102页
    4.4 本章小节第102-104页
第五章 金纳米团簇为基础的纳米探针实现同步胃癌荧光成像和高效靶向以及光动力学治疗第104-130页
    5.1 研究背景与思路第104-105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105-112页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105-106页
        5.2.2 荧光金纳米团簇的合成与纯化第106-107页
        5.2.3 金纳米团簇为基础的纳米探针(Ce6@GNCs-PEG2K-FA)的构建第107-108页
        5.2.4 细胞培养与MTT实验第108页
        5.2.5 细胞对探针的摄取第108-109页
        5.2.6 体外单线态氧的测定第109页
        5.2.7 经激光照射后细胞内ROS的测定第109页
        5.2.8 流式测定细胞凋亡第109-110页
        5.2.9 测定纳米探针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第110页
        5.2.10 活体以及离体器官荧光成像第110页
        5.2.11 BSA为模板的金纳米团簇的合成以及体内分布第110-111页
        5.2.12 探针的体内的分布实验第111页
        5.2.13 小动物活体的光动力学治疗第111页
        5.2.14 组织化学分析和血液生化分析第111页
        5.2.15 统计学分析第111-11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12-128页
        5.3.1 金纳米团簇和金纳米团簇为基础的纳米探针的表征第112-117页
        5.3.2 细胞对纳米探针的摄取效率第117-120页
        5.3.3 体外细胞水平的光动力学治疗效果第120-121页
        5.3.4 纳米探针的肿瘤靶向效果第121-126页
        5.3.5 体内的光动力学治疗效果第126-128页
    5.4 本章小节第128-130页
第六章 结束语第130-133页
    6.1 本文主要结论第130-131页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131-132页
    6.3 下一步研究展望第132-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3页
致谢第143-14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存款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作用机制和预期效用分析
下一篇: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所有制与股权集中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