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语表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7-20页 |
1.1.1 认知无线电的起源 | 第17-18页 |
1.1.2 认知无线电的定义 | 第18-20页 |
1.2 认知无线电的特征和关键技术 | 第20-24页 |
1.2.1 认知能力与相关技术 | 第20-24页 |
1.2.2 重构能力与重配置技术 | 第24页 |
1.3 认知无线电的分类和相关研究工作 | 第24-33页 |
1.3.1 按网络架构分类 | 第24-27页 |
1.3.2 按所处场景分类 | 第27-29页 |
1.3.3 按资源共享方式分类 | 第29-33页 |
1.4 认知无线电的标准化 | 第33-35页 |
1.4.1 IEEE SCC 41 | 第33-34页 |
1.4.2 IEEE 802 | 第34-35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35-39页 |
第二章 认知无线电频谱接入策略理论基础 | 第39-55页 |
2.1 频谱接入策略的设计难点 | 第39-41页 |
2.1.1 异构环境和分布式策略 | 第39-40页 |
2.1.2 能量效率 | 第40-41页 |
2.2 部分可观测马尔可夫决策过程概述 | 第41-45页 |
2.2.1 POMDP的定义 | 第41-42页 |
2.2.2 POMDP和MDP的等价 | 第42-45页 |
2.3 博弈论概述 | 第45-53页 |
2.3.1 非合作博弈和拥塞博弈 | 第45-49页 |
2.3.2 合作博弈和双边匹配博弈 | 第49-5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三章 考虑能量效率的机会式频谱接入 | 第55-73页 |
3.1 引言 | 第55-56页 |
3.2 系统模型 | 第56-62页 |
3.2.1 主用户网络模型 | 第56页 |
3.2.2 次用户网络模型 | 第56-58页 |
3.2.3 能量消耗 | 第58-59页 |
3.2.4 问题构造 | 第59-62页 |
3.3 短视感知和传输 | 第62-68页 |
3.3.1 含参数问题 | 第62-66页 |
3.3.2 最优短视感知和传输策略 | 第66-68页 |
3.4 仿真结果 | 第68-72页 |
3.4.1 能量效率评估 | 第68-70页 |
3.4.2 信道数目对能量效率的影响 | 第70-71页 |
3.4.3 能量效率与吞吐量 | 第71-7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异构网络中的小区选择 | 第73-101页 |
4.1 引言 | 第73-74页 |
4.2 系统模型 | 第74-77页 |
4.2.1 网络模型 | 第74-76页 |
4.2.2 博弈模型 | 第76-77页 |
4.3 PNE存在性的证明 | 第77-81页 |
4.4 分布式小区选择算法 | 第81-90页 |
4.4.1 顺序型分布式学习算法 | 第81-83页 |
4.4.2 差错容忍的并发型分布式学习算法 | 第83-90页 |
4.5 讨论 | 第90-94页 |
4.5.1 应用场景 | 第90-91页 |
4.5.2 用户采用不同的抽样概率 | 第91页 |
4.5.3 收敛速度 | 第91-92页 |
4.5.4 考虑用户移动性 | 第92-94页 |
4.6 仿真结果 | 第94-100页 |
4.6.1 分布式学习算法的收敛性 | 第95-97页 |
4.6.2 均衡点分析 | 第97-99页 |
4.6.3 性能比较 | 第99-10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五章 协同传输中的动态频谱共享 | 第101-131页 |
5.1 引言 | 第101-102页 |
5.2 系统模型 | 第102-109页 |
5.2.1 主用户模型 | 第104-105页 |
5.2.2 次级用户模型 | 第105-106页 |
5.2.3 问题构造和信息情景描述 | 第106-108页 |
5.2.4 预备知识 | 第108-109页 |
5.3 完全信息情景中的最优匹配 | 第109-110页 |
5.4 部分不完全信息情景中的稳定匹配 | 第110-118页 |
5.5 不完全信息情景中的稳定匹配 | 第118-120页 |
5.6 讨论 | 第120-122页 |
5.7 仿真结果 | 第122-129页 |
5.7.1 完全信息,部分不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情景下的均衡点比较 | 第122-124页 |
5.7.2 DMA和DMA-UI的性质 | 第124-127页 |
5.7.3 算法性能比较 | 第127-128页 |
5.7.4 SU最大中继功率限制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1-13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31-132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32-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9页 |
致谢 | 第149-151页 |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 第151-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