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汽车减振器的作用及工作原理 | 第12-17页 |
1.3.1 减振器的作用 | 第12-15页 |
1.3.2 双筒液压减振器的工作原理 | 第15-17页 |
1.4 减振器平衡温度研究的目的 | 第17-18页 |
第2章 减振器外特性 | 第18-24页 |
2.1 外特性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8-19页 |
2.2 阻尼力测量 | 第19-20页 |
2.3 减振器功的测量 | 第20-21页 |
2.4 减振器功的改变方法 | 第21-24页 |
第3章 减振器热平衡校核 | 第24-36页 |
3.1 减振器生热机理 | 第24页 |
3.2 热平衡测量方法 | 第24-26页 |
3.3 热平衡计算方法 | 第26-29页 |
3.4 热平衡计算分析 | 第29-34页 |
3.5 热平衡校核计算小结 | 第34-36页 |
第4章 影响热平衡因素的确定 | 第36-48页 |
4.1 热平衡的台架测量方法 | 第36-37页 |
4.2 影响热平衡的因素 | 第37-46页 |
4.2.1 激励输入条件的不同对减振器平衡温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4.2.2 减振器自身参数的设置对平衡温度的影响 | 第39-44页 |
4.2.3 外界环境对平衡温度的影响 | 第44-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5章 减振器热平衡温度的路试分析 | 第48-58页 |
5.1 减振器热平衡温度的实车测量 | 第48-50页 |
5.2 台架试验模拟分析结果 | 第50-52页 |
5.3 减振器最高平衡温度的确定 | 第52页 |
5.4 Matlab回归分析 | 第52-5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5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