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9页 |
1 引言 | 第10-11页 |
2 b型流感嗜血杆菌D蛋白 | 第11-14页 |
·流感嗜血杆菌 | 第11页 |
·流感嗜血杆菌D蛋白 | 第11-14页 |
3 CDAP活化法 | 第14-15页 |
4 脑膜炎球菌的流行病学 | 第15页 |
5 脑膜炎球菌疫苗 | 第15-17页 |
·脑膜炎多糖疫苗(MPV) | 第15-16页 |
·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MCV) | 第16-17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7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b型流感嗜血杆菌D蛋白的克隆、表达和纯化 | 第19-47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19-25页 |
·材料 | 第19-20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20页 |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实验动物 | 第21页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1-2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5-34页 |
·b型流感嗜血杆菌CMCC58547菌株全基因组DNA的制备 | 第25-26页 |
·b型流感嗜血杆菌hpd基因的克隆 | 第26-30页 |
·b型流感嗜血杆菌hpd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30-31页 |
·重组蛋白D的纯化 | 第31-32页 |
·b型流感嗜血杆菌抗血清的制备 | 第32-33页 |
·间接ELISA法检测抗血清的抗体滴度 | 第33页 |
·重组蛋白D的Western Blot分析 | 第33-34页 |
3 结果 | 第34-40页 |
·b型流感嗜血杆菌hpd基因的克隆 | 第34页 |
·pET30-hpd重组质粒的阳性鉴定 | 第34-35页 |
·hpd基因的序列比对 | 第35-36页 |
·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的表达及存在形式 | 第36页 |
·重组蛋白表达的优化 | 第36-38页 |
·DEAE弱阴离子柱纯化重组蛋白D | 第38页 |
·浓缩前后重组蛋白D浓度 | 第38-39页 |
·b型流感嗜血杆菌抗血清elisa结果 | 第39页 |
·重组蛋白D的Western Blot鉴定结果 | 第39-40页 |
4 讨论 | 第40-47页 |
·重组D蛋白的表达 | 第40-42页 |
·表达形式和条件的选择 | 第42-43页 |
·目的蛋白的纯化 | 第43-45页 |
·重组D蛋白的鉴定 | 第45-47页 |
第三章 A、C群脑膜炎多糖-重组D蛋白结合物的制备及免疫原性初步研究 | 第47-56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47-49页 |
·实验仪器 | 第47页 |
·主要试剂 | 第47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47-49页 |
·实验动物 | 第4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A群脑膜炎多糖的活化 | 第49页 |
·C群脑膜炎多糖的活化 | 第49页 |
·A群脑膜炎多糖的活化-重组D蛋白结合物的制备 | 第49页 |
·C群脑膜炎多糖的活化-重组D蛋白结合物的制备 | 第49页 |
·A群和C群脑膜炎多糖-重组D蛋白结合物的纯化 | 第49页 |
·A群和C群脑膜炎多糖的活化-重组D蛋白结合物理化性质测定 | 第49-50页 |
·A群和C群脑膜炎多糖-D蛋白结合物的免疫原性分析 | 第50-51页 |
3 结果 | 第51-53页 |
·A群和C群脑膜炎多糖重组D蛋白结合物的理化性质 | 第51页 |
·结合物的免疫原性分析 | 第51-53页 |
4 讨论 | 第53-56页 |
·脑膜炎多糖和重组D蛋白的结合 | 第53-54页 |
·结合物的动物免疫原性 | 第54-56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1 结论 | 第56页 |
2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