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成矿区、成矿预测及成矿规律论文

贵州开阳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层序、As-Sb-Au-Ag元素异常及其大地构造背景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前言第11-19页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第11页
    1.2 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黑色岩系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Ni-Mo-PGE-Au硫化物矿层第13-14页
        1.2.3 牛蹄塘组的年龄第14-15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6-17页
        1.4.1 研究方法第16页
        1.4.2 技术路线第16-17页
    1.5 完成工作量第17-19页
2 区域地质概况第19-33页
    2.1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及主要特征第19-21页
        2.1.1 江南—雪峰造山带第19-20页
        2.1.2 黔中隆起第20-21页
        2.1.3 右江前陆盆地第21页
    2.2 区域地层概况第21-29页
        2.2.1 新元古界基底第22-23页
        2.2.2 南华系第23页
        2.2.3 震旦系第23-24页
        2.2.4 下古生界第24-27页
            2.2.4.1 寒武系第24-25页
            2.2.4.2 奥陶系第25-26页
            2.2.4.3 志留系第26-27页
        2.2.5 上古生界第27-28页
            2.2.5.1 泥盆系第27页
            2.2.5.2 石炭系第27页
            2.2.5.3 二叠系第27-28页
        2.2.6 中生界第28-29页
            2.2.6.1 三叠系第28-29页
            2.2.6.2 侏罗系第29页
            2.2.6.3 白垩系第29页
    2.3 区域构造事件与构造演化第29-33页
        2.3.1 晋宁运动第30页
        2.3.2 加里东阶段第30-31页
        2.3.3 印支运动第31页
        2.3.4 燕山运动第31-32页
        2.3.5 喜马拉雅—新构造运动第32-33页
3 黑色岩系地层与元素分布第33-47页
    3.1 岩性地层划分第34-36页
    3.2 样品采集、分析与结果第36-41页
        3.2.1 样品采集第36页
        3.2.2 测试方法第36-37页
            3.2.2.1 主量分析第36页
            3.2.2.2 微量分析第36-37页
            3.2.2.3 金元素含量分析第37页
        3.2.3 测试结果第37-41页
    3.3 分析与讨论第41-47页
        3.3.1 地层序列与元素分布关系第41-44页
            3.3.1.1 灯影组第41页
            3.3.1.2 牛蹄塘组第41-44页
        3.3.2 低温成矿元素分布规律第44-47页
            3.3.2.1 Au的分布第44-45页
            3.3.2.2 Ag的分布第45-46页
            3.3.2.3 As的丰度异常第46页
            3.3.2.4 Sb的丰度异常第46-47页
4 元素赋存状态与富集成因第47-59页
    4.1 分析方法第47-48页
        4.1.1 黄铁矿电子探针第47页
        4.1.2 全岩硫同位素分析第47-48页
    4.2 测试结果第48-51页
        4.2.1 黄铁矿电子探针分析结果第48-51页
        4.2.2 全岩硫同位素分析结果第51页
    4.3 黄铁矿中低温成矿元素的异常富集第51-55页
        4.3.1 黄铁矿成因类型第51-53页
        4.3.2 黄铁矿中低温成矿元素的富集第53-55页
    4.4 元素异常成因讨论第55-59页
        4.4.1 全岩硫同位素的指示意义第55页
        4.4.2 微量元素的指示意义第55-56页
        4.4.3 生物和有机质的影响第56-57页
        4.4.4 主量组成指示意义第57-58页
        4.4.5 构造及其它因素第58-59页
5 锆石U-Pb年龄限定第59-70页
    5.1 测试方法第59-63页
    5.2 测试结果第63-65页
    5.3 分析与讨论第65-68页
    5.4 牛蹄塘组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第68页
    5.5 存在问题与小结第68-70页
6 结论及存在问题第70-73页
    6.1 结论第70-71页
    6.2 存在的问题第71-73页
致谢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4页
附录第84-86页
    附录一:个人简历第84-86页
    附录二:论文发表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摄像机全景视频监控中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内蒙古锡林浩特盆地早侏罗世植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