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植物花粉育性的研究 | 第9-12页 |
1.2.1 植物花粉生活力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花粉量的研究 | 第11页 |
1.2.3 花粉管生长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4 花粉形态的研究 | 第12页 |
1.3 花器官组成与形态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4 柱头可授性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5 胚败育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5.1 胚败育现象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5.2 果实含仁率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6 果树坐果率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23页 |
2.1 试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第18-19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2.1.2 试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1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9-22页 |
2.2.1 不同枣品种花器官的测量 | 第19页 |
2.2.2 不同枣品种花粉量的测定 | 第19-20页 |
2.2.3 不同枣品种花粉活性的测定 | 第20页 |
2.2.4 不同枣品种花粉萌发及花粉管长度的测定 | 第20页 |
2.2.5 不同枣品种柱头可授性的测定 | 第20-21页 |
2.2.6 不同枣品种坐果率调查 | 第21页 |
2.2.7 不同枣品种胚败育的观察 | 第21页 |
2.2.8 不同枣品种含仁率的观察与比较 | 第21-22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3-52页 |
3.1 枣品种花粉育性及结实特性分析 | 第23-36页 |
3.1.1 花粉育性及结实特性指标的变异情况 | 第23-24页 |
3.1.2 花粉育性及结实特性指标的分组情况 | 第24-29页 |
3.1.3 花粉育性及结实特性指标的分级情况 | 第29-30页 |
3.1.4 花粉育性及结实特性指标的分布情况 | 第30-34页 |
3.1.5 花粉育性及结实特性良好的品种筛选 | 第34-36页 |
3.2 枣不同品种含仁率分析 | 第36-39页 |
3.2.1 不同枣品种含仁率和育性的比较 | 第36-38页 |
3.2.2 不同枣品种含双仁情况的比较 | 第38-39页 |
3.3 枣品种不同枣吊节位花粉育性研究 | 第39-52页 |
3.3.1 不同节位0级花花粉生活力的比较 | 第39-41页 |
3.3.2 不同节位1级花花粉生活力的比较 | 第41-43页 |
3.3.3 不同节位2级花花粉生活力的比较 | 第43-45页 |
3.3.4 不同节位多级花花粉生活力的比较 | 第45-47页 |
3.3.5 枣品种第5节位不同级次花粉生活力的比较 | 第47-49页 |
3.3.6 不同枣品种花粉管生长动态的比较 | 第49-50页 |
3.3.7 枣品种胚败育过程的观察与分析 | 第50-52页 |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2-56页 |
4.1 讨论 | 第52-54页 |
4.1.1 花粉育性以及结实特征指标的变异情况 | 第52页 |
4.1.2 花粉育性以及结实特征指标的分布特征 | 第52页 |
4.1.3 枣吊不同节位、不同级次花粉生活力的探究 | 第52-53页 |
4.1.4 不同时间段花粉管生长速率的探究 | 第53页 |
4.1.5 不同枣品种含仁率情况的探究 | 第53-54页 |
4.1.6 育性良好品种的筛选及影响 | 第54页 |
4.2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