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20页 |
第一章 流布海内:别集编校过程中稼轩词的传播与接受情况 | 第20-50页 |
第一节 别集演变历程中的存废情况 | 第20-27页 |
一、现存别集两大系统 | 第21-24页 |
二、亡佚版本 | 第24-26页 |
三、其他 | 第26-27页 |
第二节 现存两大别集系统对比及编纂体例的逐步完善 | 第27-41页 |
一、现存两大别集系统对比 | 第27-36页 |
二、编纂体例的内在传承关系 | 第36-41页 |
第三节 《稼轩词补遗》的补充作用 | 第41-50页 |
一、唱和情况 | 第43-45页 |
二、风格考察 | 第45-47页 |
三、相似作品的比较 | 第47-50页 |
第二章 千淘万漉:历代名家词选中稼轩词的传播与接受情况 | 第50-79页 |
第一节 单篇经典的遴选、确立与再分析 | 第50-59页 |
一、稼轩词经典名篇的遴选过程 | 第51-53页 |
二、稼轩词经典名篇的确立过程 | 第53-56页 |
三、稼轩词经典名篇排行榜的再分析 | 第56-59页 |
第二节 历代名家词选中稼轩词题序的变化与发展 | 第59-69页 |
一、历代名家词选中题序的变化现象 | 第59-64页 |
二、历代名家词选中题序的独特面貌 | 第64-68页 |
三、从另拟题序到回归原作:名家词选中题序变化的规律性 | 第68-69页 |
第三节 从历代名家词选中的笺评考察稼轩词的接受情况 | 第69-79页 |
一、词选中对辛弃疾其人的评价 | 第69-71页 |
二、词选中对稼轩词词旨的阐释 | 第71-73页 |
三、词选中对稼轩词风格手法的点评 | 第73-79页 |
第三章 后世词人创作中的稼轩接受论 | 第79-124页 |
第一节“稼轩风”与家国兴亡的紧密联系 | 第79-88页 |
一、南宋:报国的呐喊转为绝望的哀鸣 | 第79-81页 |
二、金元:“不好南音”为“稼轩风”鼓荡提供了可能 | 第81-82页 |
三、明代:崇尚柔靡词风背景下稼轩词遇冷 | 第82-84页 |
四、明末清初:“稼轩风”在多种社会矛盾下走向顶峰 | 第84-86页 |
五、清朝后期:“稼轩风”随社会局势发展呈现波动趋势 | 第86-88页 |
第二节 同韵而歌:后世创作中和韵现象 | 第88-103页 |
一、和韵传统与和韵稼轩词现象 | 第89-90页 |
二、后世词人和韵稼轩词的三大切入点 | 第90-98页 |
三、后世词人和韵稼轩词的个案分析:寿词的和韵现象 | 第98-103页 |
第三节 同体而赋:后世创作中效体现象 | 第103-113页 |
一、一字之师 | 第104-107页 |
二、句式摹仿 | 第107-112页 |
三、典故运用 | 第112-113页 |
第四节 结社而作:后世群体创作现象 | 第113-124页 |
一、江村唱和 | 第114-117页 |
二、秋水轩唱和 | 第117-119页 |
三、聚红榭唱和 | 第119-124页 |
第四章 后世词论中的稼轩接受论 | 第124-159页 |
第一节 历代词论家对稼轩词接受论发展的曲折历程 | 第124-130页 |
一、南宋末年:批评辛词之“粗豪” | 第124-125页 |
二、金元时期:稼轩词与北地文化的契合 | 第125-126页 |
三、明代:崇尚婉约,贬抑豪放 | 第126-127页 |
四、清代:百家争鸣讨论稼轩词 | 第127-130页 |
第二节 专题之一:“稼轩风”的界定与阐释 | 第130-141页 |
一、对“稼轩风”的单一化评述 | 第131-135页 |
二、对“稼轩风”的多元化评价 | 第135-138页 |
三、“稼轩风”与稼轩词用事之手法的关系 | 第138-141页 |
第三节 专题之二:从“正变之说”看稼轩词的地位变化 | 第141-151页 |
一、何谓“正变” | 第142-143页 |
二、稼轩词在“正变”之说中的地位变化 | 第143-149页 |
三、稼轩词在“正变”之争中呈现出的接受特点 | 第149-151页 |
第四节 专题之三:从“苏辛对比”看稼轩词的主体特征 | 第151-159页 |
一、苏辛并称之缘起 | 第151-152页 |
二、苏辛各异之比较 | 第152-156页 |
三、苏辛对比中稼轩词的主体性特征 | 第156-159页 |
结语 | 第159-161页 |
附表 | 第161-207页 |
附表 1:稼轩词别集存词对照表 | 第161-177页 |
附表 2:历代名家词选选录稼轩词排行榜 | 第177-203页 |
附表 3:历代词人唱和稼轩词排行榜 | 第203-207页 |
参考文献 | 第207-21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17-218页 |
后记 | 第218-2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