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桥梁监控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2 国外桥梁监控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7-19页 |
2 施工监控方案 | 第19-30页 |
2.1 工程简介 | 第19-24页 |
2.1.1 工程概况 | 第19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19页 |
2.1.3 桥梁的主要尺寸及参数 | 第19-20页 |
2.1.4 技术标准 | 第20页 |
2.1.5 桥梁结构断面图 | 第20-24页 |
2.2 监控方法的选取 | 第24-25页 |
2.3 监控项目 | 第25-29页 |
2.3.1 应力监控 | 第25-26页 |
2.3.2 线形监测 | 第26-27页 |
2.3.3 温度监测 | 第27-29页 |
2.4 施工控制有关的基础资料试验与收集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挂篮力学性能分析 | 第30-53页 |
3.1 挂篮的选型 | 第30-32页 |
3.2 挂篮的计算依据 | 第32页 |
3.3 底篮平台计算 | 第32-37页 |
3.3.1 平台加载分析 | 第32-33页 |
3.3.2 底篮平台模型分析(强度与刚度) | 第33-37页 |
3.4 导梁、滑梁计算 | 第37-44页 |
3.4.1 外导梁 | 第37-38页 |
3.4.2 外滑梁 | 第38-40页 |
3.4.3 内滑梁计算 | 第40-42页 |
3.4.4 前上横梁验算 | 第42-44页 |
3.5 浇筑时主桁抗倾覆计算 | 第44-45页 |
3.6 吊杆验算 | 第45-47页 |
3.7 挂篮行走验算 | 第47-51页 |
3.7.1 挂篮行走受力分析 | 第47-48页 |
3.7.2 后下横梁 | 第48页 |
3.7.3 外滑梁 | 第48-49页 |
3.7.4 行走吊杆 | 第49-50页 |
3.7.5 反扣轮 | 第50页 |
3.7.6 行走主桁抗倾覆计算 | 第50-51页 |
3.8 挂篮延伸状态的计算复核 | 第51-52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有限元计算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 第53-59页 |
4.1 引言 | 第53-54页 |
4.1.1 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的特点 | 第53页 |
4.1.2 桥梁挂篮施工阶段的划分 | 第53-54页 |
4.2 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54-56页 |
4.2.1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55页 |
4.2.2 施工流程及施工阶段划分 | 第55-56页 |
4.3 仿真分析结果 | 第56-58页 |
4.3.1 箱梁位移理论计算值 | 第56-57页 |
4.3.2 箱梁应力理论计算值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5 施工线形监控研究 | 第59-81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线形监控流程 | 第59-60页 |
5.3 线形监控方法 | 第60-61页 |
5.4 线形监控精度 | 第61页 |
5.5 测点布置 | 第61-62页 |
5.6 挂篮模板的标高确定 | 第62-64页 |
5.7 线形实测结果与理论结果对比分析 | 第64-80页 |
5.7.1 立模标高分析 | 第64-66页 |
5.7.2 浇筑后变形分析 | 第66-69页 |
5.7.3 预应力张拉上升值分析 | 第69-72页 |
5.7.4 左右幅合拢口底板标高结果分析 | 第72-74页 |
5.7.5 合拢完成后桥面高程结果分析 | 第74-80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6 施工应力监控研究 | 第81-91页 |
6.1 引言 | 第81页 |
6.2 测量仪器选择 | 第81-82页 |
6.3 应力测点布置 | 第82页 |
6.4 应力监测 | 第82-83页 |
6.5 应力实测结果与理论结果对比 | 第83-89页 |
6.5.1 A-A截面应力对比分析 | 第83页 |
6.5.2 B-B截面应力对比分析 | 第83-84页 |
6.5.3 C-C截面应力对比分析 | 第84-85页 |
6.5.4 D-D截面应力对比分析 | 第85-86页 |
6.5.5 E-E截面应力对比分析 | 第86页 |
6.5.6 F-F截面应力对比分析 | 第86-87页 |
6.5.7 G-G截面应力对比分析 | 第87-88页 |
6.5.8 H-H截面应力对比分析 | 第88页 |
6.5.9 I-I截面应力对比分析 | 第88-8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91-93页 |
7.1 本文所得主要结论 | 第91-92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