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8-9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9-29页 |
| 综述一 抑郁症的西医基础与临床研究 | 第9-23页 |
| 1.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9页 |
| 2.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 第9-10页 |
| 3.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 | 第10-12页 |
| 4. 抑郁症的结构影像学研究 | 第12页 |
| 5. 抑郁症的功能影像学研究 | 第12-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23页 |
| 综述二 抑郁症的中医基础与临床研究 | 第23-29页 |
| 1. 抑郁症的历史追溯 | 第23-24页 |
| 2. 中医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研究 | 第24-25页 |
| 3. 中医对抑郁症证候的研究 | 第25-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29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9-43页 |
| 前言 | 第29页 |
| 临床资料 | 第29-32页 |
| 1. 病例来源 | 第29页 |
| 2. 研究对象 | 第29-30页 |
| 3. 研究方案流程 | 第30页 |
| 4.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 诊断标准 | 第32-33页 |
| 1. 抑郁症西医诊断标准 | 第32页 |
| 2. 抑郁症中医诊断标准 | 第32页 |
| 3. HAMD17项量表评分值 | 第32页 |
| 4. 入选标准 | 第32页 |
| 5. 排除标准 | 第32-33页 |
| 结果 | 第33-38页 |
| 1. 参加试验者的基本情况比较 | 第33-34页 |
| 2. ALFF脑区活动分析结果 | 第34-38页 |
| 讨论 | 第38-40页 |
| 1. 肾虚型抑郁症患者静息态下活动增强脑区的部位及相关中医理论 | 第38-39页 |
| 2. 肝郁型抑郁症患者静息态下活动增强脑区的部位及相关中医理论 | 第39-40页 |
| 3. 肝郁型比肾虚型抑郁症组静息态下活动增强脑区的部位及相关中医理论 | 第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展望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个人简介 | 第44-45页 |
| 附录 | 第45-53页 |
| 附录1 诊断标准 | 第45-46页 |
| 附录2 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 | 第46-49页 |
| 附录3 抑郁症中医证候评定表(肾虚) | 第49-51页 |
| 附录4 抑郁症中医证候评定表(肝郁) | 第51-53页 |
| 附录5 知情同意书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