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2-13页 |
1.4 章节安排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4-24页 |
2.1 WebShell | 第14-15页 |
2.1.1 原理 | 第14-15页 |
2.1.2 危害 | 第15页 |
2.2 支持向量机 | 第15-18页 |
2.2.1 超平面 | 第15-16页 |
2.2.2 基本表示 | 第16-18页 |
2.3 遗传算法 | 第18-20页 |
2.3.1 基本操作 | 第18-20页 |
2.3.2 优缺点 | 第20页 |
2.4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第20-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基于改进的单类支持向量机的WebShell检测模型 | 第24-37页 |
3.1 样本特征 | 第24-27页 |
3.2 改进的单类支持向量机 | 第27-30页 |
3.3 检测实验 | 第30-36页 |
3.3.1 评估标准 | 第30页 |
3.3.2 实验数据 | 第30-31页 |
3.3.3 实验过程 | 第31-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基于进化的神经网络WebShell上传方式检测模型 | 第37-47页 |
4.1 Web攻击分类 | 第37-38页 |
4.2 数据集的可学习性 | 第38-39页 |
4.3 进化的神经网络模型 | 第39-41页 |
4.4 检测实验 | 第41-46页 |
4.4.1 评估标准 | 第41-42页 |
4.4.2 实验数据 | 第42-43页 |
4.4.4 实验过程 | 第43-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7-49页 |
5.1 总结 | 第47页 |
5.2 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