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1 紫茉莉科植物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1 化学成分 | 第10页 |
1.2 药理活性 | 第10-11页 |
2 喜马拉雅紫茉莉的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2.1 种质资源 | 第11-12页 |
2.2 化学成分 | 第12-15页 |
2.3 药理活性 | 第15页 |
3 鱼藤酮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3.1 鱼藤酮类化合物 | 第15-20页 |
3.2 药理作用 | 第20-22页 |
前言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立题依据与研究方案 | 第23-26页 |
1 立题依据 | 第23-24页 |
1.1 喜马拉雅紫茉莉分属不明确 | 第23页 |
1.2 喜马拉雅紫茉莉品种混乱 | 第23页 |
1.3 喜马拉雅紫茉莉的物质基础不明确 | 第23-24页 |
1.4 喜马拉雅紫茉莉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 | 第24页 |
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2.2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喜马拉雅紫茉莉的本草考证 | 第26-36页 |
1 喜马拉雅紫茉莉的名称 | 第26-28页 |
2 喜马拉雅紫茉莉的形态特征 | 第28-30页 |
3 喜马拉雅紫茉莉的分布生境 | 第30-31页 |
4 喜马拉雅紫茉莉的采收加工炮制 | 第31-32页 |
5 喜马拉雅紫茉莉的性味归经及功效 | 第32-34页 |
6 喜马拉雅紫茉莉与紫茉莉的比较 | 第34-35页 |
7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喜马拉雅紫茉莉的性状及显微鉴别 | 第36-52页 |
1 喜马拉雅紫茉莉样品的收集 | 第36页 |
2 喜马拉雅紫茉莉的性状研究 | 第36-41页 |
2.1 实验方法 | 第36-40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40-41页 |
3 喜马拉雅紫茉莉的显微及鉴别研究 | 第41-50页 |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1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1-42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2-50页 |
4 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喜马拉雅紫茉莉的化学成分分离及结构鉴定 | 第52-62页 |
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2页 |
2 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 第52-54页 |
3 化学成分结构鉴定 | 第54-61页 |
4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喜马拉雅紫茉莉的化学成分含量测定 | 第62-71页 |
1 仪器与试剂 | 第62页 |
2 试验方法 | 第62-66页 |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62页 |
2.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第62页 |
2.3 色谱条件 | 第62-63页 |
2.4 线性关系考察 | 第63-64页 |
2.5 精密度试验 | 第64页 |
2.6 稳定性试验 | 第64-65页 |
2.7 重复性试验 | 第65页 |
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65-66页 |
3 测定结果 | 第66-67页 |
4 小结 | 第67-71页 |
第七章 喜马拉雅紫茉莉的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 第71-82页 |
1 仪器与试剂 | 第7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71-74页 |
2.1 供试液提取溶剂选择 | 第71页 |
2.2 洗脱条件的选择 | 第71-72页 |
2.3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72-73页 |
2.4 进样量的选择 | 第73页 |
2.5 柱温的选择 | 第73-74页 |
3 方法组学考察 | 第74-76页 |
3.1 精密度试验 | 第74页 |
3.2 重复性考察 | 第74-75页 |
3.3 稳定性考察 | 第75-76页 |
4 实验结果 | 第76-81页 |
4.1 喜马拉雅紫茉莉特征性化学成分色谱指纹图谱建立及技术参数标定 | 第76-77页 |
4.2 指纹图谱共有峰的标定结果 | 第77-79页 |
4.3 甘肃野生喜马拉雅紫茉莉指纹图谱的研究 | 第79页 |
4.4 西藏野生喜马拉雅紫茉莉指纹图谱的研究 | 第79页 |
4.5 西藏栽培喜马拉雅紫茉莉指纹图谱研究 | 第79-80页 |
4.6 不同产地、不同生长方式喜马拉雅紫茉莉指纹图谱对比研究 | 第80-81页 |
5 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82-85页 |
1 结论 | 第82-83页 |
2 讨论 | 第83-84页 |
3 创新点 | 第84-85页 |
附图 | 第8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个人简历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