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17页 |
Abstract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9-21页 |
1.1.1 传统线性遗产保护的弊端 | 第19页 |
1.1.2 遗产廊道的重要意义 | 第19-20页 |
1.1.3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兴起 | 第20页 |
1.1.4 我国现阶段遗产保护需要被关注的问题 | 第20-2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1.3.1 景观都市主义 | 第22页 |
1.3.2 遗产廊道 | 第22-2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23-26页 |
1.5.1 国外现状 | 第23-25页 |
1.5.2 国内现状 | 第25-26页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6-28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对遗产廊道和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梳理 | 第28-39页 |
2.1 概念梳理 | 第28-30页 |
2.1.1 遗产 | 第28页 |
2.1.2 线性文化遗产 | 第28-29页 |
2.1.3 绿色廊道 | 第29页 |
2.1.4 遗产廊道 | 第29页 |
2.1.5 景观都市主义 | 第29-30页 |
2.2 我国遗产廊道的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2.2.1 大运河遗产 | 第30-31页 |
2.2.2 工业遗产 | 第31页 |
2.2.3 丝绸之路遗产 | 第31-32页 |
2.2.4 茶马古道遗产 | 第32页 |
2.3 我国遗产廊道的构建特点及标准 | 第32-34页 |
2.3.1 特点 | 第32-34页 |
2.3.2 标准 | 第34页 |
2.4 我国现有遗产廊道构建的问题及对策 | 第34-35页 |
2.4.1 问题 | 第34-35页 |
2.4.2 对策 | 第35页 |
2.5 应用到遗产廊道构建中的景观都市主义原理 | 第35-37页 |
2.5.1 生态学原理 | 第35-36页 |
2.5.2 整体性原理 | 第36页 |
2.5.3 系统性原理 | 第36页 |
2.5.4 连续动态原理 | 第36页 |
2.5.5 人文活力原理 | 第36页 |
2.5.6 文化特色原理 | 第36页 |
2.5.7 景观美学原理 | 第36-37页 |
2.6 应用到遗产廊道构建中的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手法 | 第37-38页 |
2.7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和遗产廊道理论的线性遗产保护策略 | 第39-51页 |
3.1 线性遗产的重要性和功能性 | 第39-40页 |
3.1.1 重要性 | 第39页 |
3.1.2 功能性 | 第39-40页 |
3.2 研究角度 | 第40-43页 |
3.2.1 生态水平格局角度 | 第40-43页 |
3.2.2 人工建设角度 | 第43页 |
3.3 基本思路 | 第43-45页 |
3.3.1 综合分析场地要素 | 第43-44页 |
3.3.2 提取影响因子 | 第44页 |
3.3.3 归纳体系格局 | 第44页 |
3.3.4 整合多维系统 | 第44-45页 |
3.3.5 多层次转化功能性 | 第45页 |
3.4 体系策略 | 第45-49页 |
3.4.1 调查、分析与评价资源与生态 | 第46-47页 |
3.4.2 确定主题 | 第47页 |
3.4.3 构建目标和原则 | 第47页 |
3.4.4 划定保护范围和确定保护导则 | 第47-48页 |
3.4.5 确立遗产廊道的保护格局 | 第48页 |
3.4.6 构建支持系统 | 第48-49页 |
3.4.7 实施相关对策 | 第49页 |
3.5 构建工具 | 第49-50页 |
3.5.1 景观操作模型 | 第49页 |
3.5.2 图解工具 | 第49页 |
3.5.3 地图术 | 第49-50页 |
3.5.4 地形学 | 第50页 |
3.6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策略应用—以辽宁省绥中县永安堡乡西沟村境内长城段为例 | 第51-71页 |
4.1 辽宁省绥中县永安堡乡西沟村概况 | 第51-52页 |
4.1.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51-52页 |
4.1.2 社会经济条件 | 第52页 |
4.2 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 | 第52-54页 |
4.2.1 数据来源和资料整理 | 第52-53页 |
4.2.2 长城遗产廊道资源分析 | 第53-54页 |
4.3 遗产廊道级适宜性评价 | 第54-56页 |
4.3.1 遗产资源及周边资源调查评价 | 第54-55页 |
4.3.2 遗产资源及周边资源评价分析 | 第55页 |
4.3.3 主要资源介绍 | 第55-56页 |
4.4 遗产廊道分析 | 第56-57页 |
4.4.1 遗产资源及周边资源分析 | 第56-57页 |
4.4.2 遗产廊道主题分析与确定 | 第57页 |
4.5 遗产廊道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 第57-58页 |
4.5.1 总体目标 | 第57页 |
4.5.2 基本原则 | 第57-58页 |
4.6 保护区范围划定与保护导则 | 第58-65页 |
4.6.1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 第58-59页 |
4.6.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59-61页 |
4.6.3 结论分析与讨论 | 第61-65页 |
4.6.4 保护区规划导则 | 第65页 |
4.7 遗产廊道整体保护格局 | 第65-67页 |
4.7.1 绿色廊道规划 | 第65-66页 |
4.7.2 资源点保护与展示 | 第66-67页 |
4.8 遗产廊道支持系统构建 | 第67-69页 |
4.8.1 游憩系统 | 第67-68页 |
4.8.2 解说系统 | 第68-69页 |
4.9 实施对策 | 第69页 |
4.10 实践总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5.1 结论 | 第71-72页 |
5.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