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1.1 环境污染现状 | 第11页 |
1.2 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14-17页 |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14-15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14-15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5页 |
2.2 水合氧化铁的制备 | 第15-16页 |
2.3 水合氧化铁表征 | 第16页 |
2.4 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实验 | 第16-17页 |
第三章 水合氧化铁的制备及形成机理 | 第17-31页 |
3.1 各因素对水合氧化铁形貌的影响 | 第17-28页 |
3.1.1 铁盐种类的影响 | 第17-18页 |
3.1.2 氧化剂对形貌的影响 | 第18-21页 |
3.1.3 不同添加剂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 第21-28页 |
3.2 花状水合氧化铁形成机理 | 第28-30页 |
3.3 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水合氧化铁对橙黄Ⅱ的催化降解及降解机制研究 | 第31-48页 |
4.1 污染物的选择 | 第31-32页 |
4.2 样品的表征 | 第32-35页 |
4.2.1 产物结构的表征 | 第32-33页 |
4.2.2 产物的SEM照片 | 第33-34页 |
4.2.3 产物的BET表面及孔径分布 | 第34-35页 |
4.2.4 零点电荷 | 第35页 |
4.3 花状水合氧化铁对橙黄Ⅱ降解性能的研究 | 第35-42页 |
4.3.1 吸附平衡时间的确定 | 第35-36页 |
4.3.2 降解橙黄Ⅱ条件的筛选 | 第36-37页 |
4.3.3 过硫酸钠浓度对橙黄Ⅱ降解的影响 | 第37-38页 |
4.3.4 催化剂添加量对橙黄Ⅱ降解的影响 | 第38页 |
4.3.5 橙黄Ⅱ初始浓度对降解的影响 | 第38-39页 |
4.3.6 反应温度对橙黄Ⅱ降解的影响 | 第39-40页 |
4.3.7 pH对橙黄Ⅱ降解的影响 | 第40-42页 |
4.4 橙黄Ⅱ降解机制初探 | 第42-46页 |
4.4.1 添加甲醇对橙黄Ⅱ降解的影响 | 第42-43页 |
4.4.2 降解产物的颜色变化及紫外可见光谱 | 第43-44页 |
4.4.3 降解产物的液相和质谱 | 第44-46页 |
4.5 水合氧化铁的回收和重复利用 | 第46页 |
4.6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水合氧化铁对萘酚蓝黑的降解研究 | 第48-61页 |
5.1 污染物的选择 | 第48-49页 |
5.2 水合氧化铁对萘酚蓝黑降解性能的研究 | 第49-53页 |
5.2.1 平衡时间的确定 | 第49-50页 |
5.2.2 水合氧化铁光催化降解萘酚蓝黑实验条件的筛选 | 第50页 |
5.2.3 染料初始浓度对萘酚蓝黑降解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5.2.4 Na_2S_2O_8用量对萘酚蓝黑降解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5.2.5 催化剂投加量对萘酚蓝黑降解率的影响 | 第52页 |
5.2.6 pH值对萘酚蓝黑降解的影响 | 第52-53页 |
5.3 萘酚蓝黑降解机理初探 | 第53-56页 |
5.3.1 添加甲醇对萘酚蓝黑降解的影响(自由基淬灭剂对反应的影响) | 第53-54页 |
5.3.2 降解产物的颜色变化及紫外可见光谱 | 第54-55页 |
5.3.3 降解产物的液相和质谱 | 第55-56页 |
5.4 水合氧化铁的回收和重复利用 | 第56-57页 |
5.5 水合氧化铁对橙黄Ⅱ和萘酚蓝黑二元体系的降解研究 | 第57-58页 |
5.6 混合染料不同降解时间的紫外全谱图 | 第58-59页 |
5.7 小结 | 第59-6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