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 | 第10-13页 |
1.2.1 火电机组建模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影响机组经济性的因素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3 调节阀和调节级特性与机组配汽优化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4 工程优化算法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支撑平台APROS简介 | 第13-15页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5-18页 |
第二章 汽轮机组特性建模与经济性分析 | 第18-37页 |
2.1 对象汽轮机组简介 | 第18-19页 |
2.2 汽轮机及热力系统建模与稳态验证 | 第19-25页 |
2.2.1 基于APROS分析型支撑平台建立模型 | 第19-24页 |
2.2.1.1 汽轮机本体 | 第20-22页 |
2.2.1.2 回热系统 | 第22-23页 |
2.2.1.3 凝汽器系统 | 第23-24页 |
2.2.2 模型的稳态验证 | 第24-25页 |
2.3 机组动态特性试验与模型动态验证 | 第25-30页 |
2.3.1 机组快速调峰试验分析 | 第26页 |
2.3.2 汽轮机及热力系统模型动态特性试验验证 | 第26-30页 |
2.3.2.1 100%ECR下模型动态响应验证 | 第27-28页 |
2.3.2.2 75%ECR下模型动态响应验证 | 第28-29页 |
2.3.2.3 97%ECR~80%ECR模型降负荷验证 | 第29页 |
2.3.2.4 55%ECR~75%ECR模型升负荷验证 | 第29-30页 |
2.4 机组经济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5页 |
2.4.1 主汽压力对机组经济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2.4.2 主蒸汽温度对机组经济性的影响 | 第32-34页 |
2.4.3 背压对机组经济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调节阀和调节级特性分析与配汽优化研究 | 第37-54页 |
3.1 调节阀和调节级组合特性 | 第37-41页 |
3.1.1 调节阀和调节级组合特性计算 | 第38-41页 |
3.1.2 计算方法的提出 | 第41页 |
3.2 计算模型应用与配汽方式优化 | 第41-48页 |
3.2.1 机组阀门配置 | 第42页 |
3.2.2 调节阀和调节级组合模型应用 | 第42-44页 |
3.2.3 机组配汽优化计算 | 第44-45页 |
3.2.4 配汽优化试验验证 | 第45-46页 |
3.2.5 配汽优化深度分析 | 第46-48页 |
3.3 配汽优化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 | 第48-49页 |
3.4 不同背压下最优初压的确定 | 第49-51页 |
3.4.1 最优初压曲线簇 | 第49-50页 |
3.4.2 机组背压对主汽压力的修正 | 第50-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第四章 萤火虫算法在机组负荷分配中的应用 | 第54-64页 |
4.1 萤火虫算法 | 第54-58页 |
4.1.1 算法介绍 | 第54-56页 |
4.1.1.1 算法的计算步骤 | 第54-55页 |
4.1.1.2 约束条件的处理 | 第55-56页 |
4.1.2 算法的适用范围 | 第56-58页 |
4.1.2.1 测试函数 | 第56页 |
4.1.2.2 算法参数设置 | 第56-57页 |
4.1.2.3 优化结果及分析 | 第57-58页 |
4.2 经济负荷分配 | 第58-60页 |
4.2.1 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4.2.2 配汽优化后负荷分配方案 | 第59-60页 |
4.3 全厂负荷优化分配方案 | 第60-63页 |
4.3.1 升降负荷速率限制为3.5MW/min | 第60-61页 |
4.3.2 升降负荷速率限制为5.5MW/min | 第61-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4-65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与科研项目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