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的噬菌体分离、表征及防治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一、前言 | 第11-26页 |
1.1 马铃薯 | 第11页 |
1.2 马铃薯黑胫病 | 第11-14页 |
1.2.1 马铃薯黑胫病的危害及症状 | 第11-12页 |
1.2.2 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的特征及分布 | 第12-13页 |
1.2.3 马铃薯黑胫病的流行规律 | 第13-14页 |
1.2.4 马铃薯黑胫病的致病机理 | 第14页 |
1.3 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治策略 | 第14-23页 |
1.3.1 种薯质量 | 第14-16页 |
1.3.2 营养元素对马铃薯黑胫病抗性的影响 | 第16-17页 |
1.3.3 抗性育种 | 第17-19页 |
1.3.4 物理防治法 | 第19-20页 |
1.3.5 化学防治法 | 第20-21页 |
1.3.6 生物防治法 | 第21-23页 |
1.4 噬菌体 | 第23-25页 |
1.4.1 噬菌体用于生物防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二、材料与方法 | 第26-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6页 |
2.1.2 试剂与仪器 | 第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5页 |
2.2.1 黑胫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 第26-28页 |
2.2.2 噬菌体的采集、分离纯化 | 第28-30页 |
2.2.3 噬菌体表征 | 第30-32页 |
2.2.4 噬菌体防治试验 | 第32-35页 |
三、结果与讨论 | 第35-61页 |
3.1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 第35-36页 |
3.2 噬菌体的分离和表征 | 第36-49页 |
3.2.1 噬菌体分离 | 第36-37页 |
3.2.2 噬菌体的形态 | 第37-38页 |
3.2.3 噬菌体蛋白分析 | 第38页 |
3.2.4 最佳感染复数及噬菌斑大小 | 第38-43页 |
3.2.5 噬菌体的吸附动力学曲线 | 第43-45页 |
3.2.6 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 第45-46页 |
3.2.7 噬菌体的裂解动力学曲线 | 第46-49页 |
3.3 噬菌体防治马铃薯黑胫病试验 | 第49-61页 |
3.3.1 噬菌体对黑胫病的治疗效果 | 第49-57页 |
3.3.2 噬菌体对黑胫病的预防效果 | 第57-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2页 |
附录1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72-73页 |
附录2 培养基及缓冲液的配方 | 第73-74页 |
附录3 黑胫病病情分级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