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颗粒治疗肝胃不和型和脾胃湿热型CSG的疗效观察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及理论探讨 | 第10-17页 |
第一节 中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认识 | 第10页 |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及治法 | 第10-14页 |
一、中医病因病机 | 第10-12页 |
二、中医证型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中医治法的研究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现代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认识及研究 | 第14-17页 |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 | 第14页 |
二、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西医诊断研究 | 第14-15页 |
三、慢性浅表性胃炎内镜下特点及病理相关性研究 | 第15页 |
四、慢性浅表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的研究 | 第15页 |
五、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西医治疗研究 | 第15-16页 |
六、替普瑞酮的药理作用及相关研究 | 第16页 |
七、替普瑞酮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治疗作用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科研设计及临床研究 | 第17-26页 |
第一节 科研设计 | 第17-22页 |
一、研究设计类型 | 第17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17页 |
三、诊断标准 | 第17-18页 |
四、纳入标准 | 第18页 |
五、排除标准 | 第18-19页 |
六、治疗措施 | 第19页 |
七、疗程 | 第19页 |
八、临床疗效判定 | 第19-21页 |
九、统计分析方法 | 第21页 |
十、安全性分析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22-24页 |
一、治疗前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 | 第22页 |
二、治疗前后两组主要症状及检查比较 | 第22-24页 |
三、总体疗效判定 | 第24页 |
四、安全性比较 | 第24页 |
第三节 结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结语 | 第26-29页 |
第一节 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和问题 | 第26页 |
第二节 胃炎颗粒方义解析 | 第26-27页 |
一、胃炎1号颗粒方义解析 | 第26页 |
二、胃炎2号颗粒方义解析 | 第26-27页 |
第三节 研究与展望 | 第27页 |
第四节 问题与不足 | 第27-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2页 |
附录 | 第32-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