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大豆株高遗传和环境响应规律及QTL定位

摘要第8-9页
英文摘要第9-10页
1 引言第11-22页
    1.1 株高矮化在第一次绿色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第11-14页
        1.1.1 株高矮化在水稻中的研究进展第11页
        1.1.2 株高矮化在小麦中的研究进展第11-12页
        1.1.3 株高矮化在玉米中的研究进展第12页
        1.1.4 株高矮化在大豆中的研究进展第12-13页
        1.1.5 大豆矮杆遗传模型研究情况第13-14页
    1.2 分子标记技术第14-15页
    1.3 实验常用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基本原理第15-16页
        1.3.1 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标记第15页
        1.3.2 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标记第15页
        1.3.3 In Del(Insertion-deletion)插入缺失第15-16页
    1.4 分子标记在大豆中的应用进展第16-18页
        1.4.1 种(系)鉴定第16页
        1.4.2 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第16-18页
    1.5 分子标记在大豆株高研究中的应用第18-19页
    1.6 大豆生育期分组第19-20页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0-21页
    1.8 技术路线第21-2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2-26页
    2.1 试验材料第22页
    2.2 试验方法第22-26页
        2.2.1 试验设计第22页
        2.2.2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2-24页
        2.2.3 大豆总D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第24页
        2.2.4 SSR分子检测第24-25页
        2.2.5 数据处理第25-2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6-39页
    3.1 不同育种时期主栽大豆品种的株高和节数分析第26-27页
        3.1.1 不同育种时期主栽大豆品种的株高分析第26-27页
        3.1.2 不同育种时期大豆主栽品种的节数分析第27页
    3.2 两个地点不同株高亲本的3个RIL群体的株高和节数分析第27-28页
    3.3 不同大豆生育期品种株高和节数变化规律第28-33页
        3.3.1 2013年大豆生育期分析第28-30页
        3.3.2 2014年大豆生育期分析第30-32页
        3.3.3 不同生育期组大豆株高和节数分析第32-33页
    3.4 大豆株高和节数的相关分析第33页
    3.5 大豆株高的最适遗传模型分析第33-36页
    3.6 大豆矮秆候选基因定位第36-39页
4 讨论第39-43页
    4.1 不同育种时期主栽大豆品种的株高和节数分析第39页
    4.2 两个地点不同年份不同株高亲本的3个RIL群体的株高和节数分析第39-40页
    4.3 大豆生育期分组及不同生育期大豆株高变化第40-41页
    4.4 利用RIL群体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第41页
    4.5 环境效应对遗传模型的影响第41页
    4.6 遗传模型分析的意义第41-42页
    4.7 关于大豆株高QTL分析第42-43页
5 结论第43-44页
致谢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2页
附录第52-5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菠萝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
下一篇:SLC25A10抑制肝癌凋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