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基于缝间形态表征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8-17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4页
        1.2.1 裂缝壁面形态表征研究现状第8-11页
        1.2.2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3 接触模型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第14-16页
        1.3.1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第14-16页
        1.3.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图第16页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6-17页
第2章 对酸蚀裂缝壁面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第17-30页
    2.1 物理实验装置第17-20页
        2.1.1 酸刻蚀物理模拟实验装置第17-18页
        2.1.2 岩心表面轮廓数据获取实验装置第18-20页
    2.2 实验设计第20-24页
        2.2.1 岩样准备第20页
        2.2.2 实验参数第20-21页
        2.2.3 实验步骤第21-23页
        2.2.4 酸蚀裂缝壁面表征参数第23-24页
    2.3 酸蚀裂缝表面形貌变化特征分析第24-29页
        2.3.1 实验结果第24-25页
        2.3.2 实验结果分析第25-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缝间形态表征及接触形变量的计算第30-40页
    3.1 缝间形态的表征及缝间接触机理第30-32页
        3.1.1 缝间形态的表征第30-31页
        3.1.2 缝间接触机理第31-32页
    3.2 缝间形态变化规律分析第32-33页
        3.2.1 缝间接触点接触形变量计算模型的建立第32-33页
        3.2.2 缝间各级接触点的接触判断第33页
    3.3 岩心壁面接触形变量的计算第33-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考虑缝间接触形变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研究第40-57页
    4.1 数学模型的建立第40-46页
        4.1.1 基于立方定律编程计算数学模型的建立第40-44页
        4.1.2 CFD仿真计算数学模型的建立第44-46页
    4.2 导流能力模型的数值求解第46-54页
        4.2.1 基于立方定律编程的数值计算求第46-51页
        4.2.2 CFD仿真计算导流能力数值求解第51-54页
    4.3 导流能力计算结果分析第54-56页
    4.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5章 结论和建议第57-58页
    5.1 结论第57页
    5.2 建议第57-58页
致谢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附录第63-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检察机关量刑监督制度研究
下一篇:易轴取向和软磁晶系对硬软磁三层膜退磁过程影响的微磁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