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缝间形态表征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1.2.1 裂缝壁面形态表征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2.2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接触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1.3.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16页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对酸蚀裂缝壁面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 第17-30页 |
2.1 物理实验装置 | 第17-20页 |
2.1.1 酸刻蚀物理模拟实验装置 | 第17-18页 |
2.1.2 岩心表面轮廓数据获取实验装置 | 第18-20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20-24页 |
2.2.1 岩样准备 | 第20页 |
2.2.2 实验参数 | 第20-21页 |
2.2.3 实验步骤 | 第21-23页 |
2.2.4 酸蚀裂缝壁面表征参数 | 第23-24页 |
2.3 酸蚀裂缝表面形貌变化特征分析 | 第24-29页 |
2.3.1 实验结果 | 第24-25页 |
2.3.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5-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缝间形态表征及接触形变量的计算 | 第30-40页 |
3.1 缝间形态的表征及缝间接触机理 | 第30-32页 |
3.1.1 缝间形态的表征 | 第30-31页 |
3.1.2 缝间接触机理 | 第31-32页 |
3.2 缝间形态变化规律分析 | 第32-33页 |
3.2.1 缝间接触点接触形变量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2-33页 |
3.2.2 缝间各级接触点的接触判断 | 第33页 |
3.3 岩心壁面接触形变量的计算 | 第33-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考虑缝间接触形变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研究 | 第40-57页 |
4.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0-46页 |
4.1.1 基于立方定律编程计算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0-44页 |
4.1.2 CFD仿真计算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4-46页 |
4.2 导流能力模型的数值求解 | 第46-54页 |
4.2.1 基于立方定律编程的数值计算求 | 第46-51页 |
4.2.2 CFD仿真计算导流能力数值求解 | 第51-54页 |
4.3 导流能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 第57-58页 |
5.1 结论 | 第57页 |
5.2 建议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