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新型具可见光活性光催化体系的设计、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与机理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5页
    1.1 前言第12页
    1.2 光催化研究概述第12-19页
        1.2.1 光催化原理及其效率影响因素第12-13页
        1.2.2 光催化应用第13-15页
        1.2.3 可见光光催化研究进展第15-19页
        1.2.4 新型具可见光活性光催化研究第19页
    1.3 磷酸银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9-24页
        1.3.1 理论分析第19-20页
        1.3.2 形貌结构第20-21页
        1.3.3 磷酸银复合光催化材料第21-24页
        1.3.4 磷酸银材料研究不足和研究前景第24页
    1.4 氮化碳的研究现状第24-31页
        1.4.1 氮化碳的研究背景第24-25页
        1.4.2 形貌结构第25-26页
        1.4.3 能带调控第26-28页
        1.4.4 光敏化第28页
        1.4.5 氮化碳复合光催化剂第28-30页
        1.4.6 助催化剂第30-31页
    1.5 本课题的提出、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31-35页
        1.5.1 本课题提出第31-33页
        1.5.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33-34页
        1.5.3 本课题创新点第34-35页
第二章 高效稳定的Ag_3PO_4/AgI可见光催化体系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和机理研究第35-52页
    2.1 引言第35-36页
    2.2 实验部分第36-39页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36-37页
        2.2.2 Ag_3PO_4/AgI复合体系的制备第37-38页
        2.2.3 样品结构、组成及光吸收性能表征第38页
        2.2.4 样品光催化活性及稳定性测试第38页
        2.2.5 样品光催化机理分析第38-3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9-50页
        2.3.1 Ag_3PO_4/AgI样品的晶型结构、形貌和光吸收特性第39-43页
        2.3.2 Ag_3PO_4/AgI光催化活性分析第43-45页
        2.3.3 Ag_3PO_4/AgI光催化机理分析第45-49页
        2.3.4 Ag_3PO_4/AgI光催化稳定性分析第49-50页
    2.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三章 高效Ag_3PO_4/Ag/SiC Z型可见光催化体系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和性能研究第52-70页
    3.1 引言第52-53页
    3.2 实验部分第53-56页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53-54页
        3.2.2 Ag_3PO_4/Ag/SiC、Ag_3PO_4/Ag和SiC/Ag的制备第54-55页
        3.2.3 样品结构、组成及光吸收性能表征第55页
        3.2.4 样品光催化活性及稳定性测试第55页
        3.2.5 样品光催化机理分析第55-5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6-68页
        3.3.1 样品的晶型结构、形貌和光吸收性能第56-60页
        3.3.2 Ag_3PO_4/Ag/SiC Z型可见光光催化体系光催化活性及其机理分析第60-67页
        3.3.3 光催化稳定性分析第67-68页
    3.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四章 缺π共轭吡啶环掺杂改性氮化碳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和机理研究第70-89页
    4.1 引言第70-71页
    4.2 实验部分第71-75页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71-73页
        4.2.2 氮化碳和分子掺杂氮化碳的制备第73页
        4.2.3 氮化碳与分子掺杂氮化碳样品的结构、组成及比表面积表征第73-74页
        4.2.4 氮化碳与分子掺杂氮化碳样品的光吸收性能和光电性能测试第74页
        4.2.5 氮化碳与分子掺杂氮化碳样品光催化活性及稳定性测试第74页
        4.2.6 氮化碳与分子掺杂氮化碳样品光催化机理分析第74-75页
        4.2.7 分子模拟第7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5-87页
        4.3.1 氮化碳与分子掺杂氮化碳样品的形貌结构与光学性能分析第75-79页
        4.3.2 氮化碳与分子掺杂氮化碳样品形光学性能及能带结构分析第79-83页
        4.3.3 氮化碳和掺杂氮化碳的光催化活性分析第83-86页
        4.3.4 掺杂氮化碳的光催化机理分析第86-87页
    4.4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五章 原位离子交换法制备高效的g-C_3N_4/NiS光催化分解水制氢体系第89-103页
    5.1 引言第89-90页
    5.2 实验部分第90-93页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90-91页
        5.2.2 g-C_3N_4和g-C_3N_4/NiS的制备第91-92页
        5.2.3 样品结构、组成及光吸收性能表征第92页
        5.2.4 样品光电流和电化学阻抗表征第92-93页
        5.2.5 样品光催化分解水活性及稳定性测试第9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3-101页
        5.3.1 样品形貌结构分析第93-95页
        5.3.2 样品形光学性能及元素价态分析第95-96页
        5.3.3 样品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活性分析第96-98页
        5.3.4 光催化分解水机理分析第98-100页
        5.3.5 光催化分解水稳定性分析第100-101页
    5.4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3-107页
    6.1 结论第103-105页
    6.2 展望第105-107页
        6.2.1 基于磷酸银Z型可见光催化体系的研究展望第105页
        6.2.2 基于氮化碳光催化材料的研究展望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2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2-125页
致谢第125-126页
附件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56层CT在冠状静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
下一篇:不同疗法干预瘀血阻滞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