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施工论文--施工技术论文

多塔空间索斜拉桥施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41页
    1.1 多塔空间索斜拉桥的发展概况及其施工控制的研究意义第15-19页
        1.1.1 斜拉桥的发展概况第15-16页
        1.1.2 多塔空间索斜拉桥的发展概况第16-18页
        1.1.3 多塔空间索斜拉桥施工控制的研究意义第18-19页
    1.2 多塔空间索斜拉桥施工控制相关问题的研究动态分析第19-33页
        1.2.1 钢箱梁和双主梁断面温度场分析方面第19-21页
        1.2.2 斜拉桥合理成桥状态与合理施工状态确定方面第21-26页
        1.2.3 斜拉桥施工控制思想和方法方面第26-27页
        1.2.4 多塔空间索斜拉桥结构分析和施工控制方面第27-32页
        1.2.5 箱梁剪力滞效应方面第32-33页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3-35页
    1.4 论文工程背景第35-38页
        1.4.1 嘉绍大桥斜拉桥第35-37页
        1.4.2 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右汊斜拉桥第37-38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8-40页
    1.6 本文技术路线第40-41页
第二章 施工过程中钢箱梁和混凝土PK断面梁日照温度场分析第41-59页
    2.1 引言第41页
    2.2 热传导和有限元基本原理第41-43页
    2.3 无铺装层钢箱梁温度场分析第43-51页
        2.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3-44页
        2.3.2 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第44-46页
        2.3.3 钢箱梁日照温度场影响因素参数分析第46页
        2.3.4 钢箱梁日照竖向温度梯度拟合公式第46-48页
        2.3.5 英、美、中规范钢箱梁温度梯度比较分析第48-51页
    2.4 无铺装层钢箱梁竖向温度梯度效应分析第51-53页
    2.5 无铺装层混凝土PK断面梁温度场分析第53-58页
        2.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3-54页
        2.5.2 温度场分析第54-55页
        2.5.3 混凝土梁日照温度场参数分析第55-56页
        2.5.4 竖向梯度温度的计算第56-58页
    2.6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三章 确定斜拉桥合理施工状态与成桥状态的合二为一法第59-79页
    3.1 前言第59页
    3.2 确定斜拉桥合理施工状态与成桥状态合二为一法的计算思路第59-60页
    3.3 斜拉索索力确定的原则和计算步骤第60-67页
        3.3.1 斜拉索索力确定的原则第60-61页
        3.3.2 斜拉索索力确定的计算步骤第61-62页
        3.3.3 斜拉索索力确定的正装迭代法计算步骤第62-63页
        3.3.4 带顶升机构前支点挂篮的斜拉索初张拉分次张拉力确定第63-67页
    3.4 多塔斜拉桥合理状态确定的特点第67-68页
    3.5 计算示例第68-78页
        3.5.1 多塔钢箱梁斜拉桥——嘉绍大桥斜拉桥第68-73页
        3.5.2 多塔混凝土箱梁斜拉桥——马鞍山长江大桥右汉斜拉桥第73-78页
    3.6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四章 多塔空间索斜拉桥参数灵敏度分析与重要工序论证第79-100页
    4.1 序言第79页
    4.2 多塔空间索斜拉桥结构参数灵敏度分析与施工控制精度的制定第79-89页
        4.2.1 索力施工控制精度讨论第79-83页
        4.2.2 混凝土箱梁板厚施工控制精度讨论第83-86页
        4.2.3 桥面铺装厚度施工控制精度讨论第86-87页
        4.2.4 混凝土箱梁斜拉桥挂篮参数分析与主梁立模标高的确定第87-89页
    4.3 多塔斜拉桥重要施工工序的论证第89-98页
        4.3.1 六塔钢箱梁斜拉桥合拢方案的论证第89-90页
        4.3.2 六塔钢箱梁斜拉桥桥面吊机拆除时机的论证第90-91页
        4.3.3 三塔混凝土箱梁斜拉桥辅助墩施工时机的论证第91-92页
        4.3.4 三塔混凝土箱梁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方案的论证第92-96页
        4.3.5 三塔混凝土箱梁斜拉桥调索方案的论证第96-98页
    4.4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五章 空间四索面斜拉桥索力横向分配确定的零扭矩法与施工全过程空间有限元分析第100-117页
    5.1 前言第100-102页
    5.2 横梁设置和主梁标准梁段施工概况第102-104页
    5.3 主梁节段横桥向静力分析第104-105页
    5.4 嘉绍大桥四索面斜拉索索力横向分配方案的确定第105-110页
        5.4.1 钢箱梁剪切中心位置的确定第105-106页
        5.4.2 四索面斜拉索初张力横向分配方案的确定第106-108页
        5.4.3 成桥状态四索面斜拉索索力横向分配方案的确定第108-110页
    5.5 嘉绍大桥四索面斜拉桥施工全过程空间有限元分析第110-112页
        5.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10页
        5.5.2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第110-112页
    5.6 各参数对内外侧索力比值影响程度分析第112-116页
    5.7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第六章 新的薄壁箱梁剪力滞翘曲位移函数及应用第117-133页
    6.1 前言第117-118页
    6.2 新的剪力滞翘曲位移函数构建与求解第118-121页
        6.2.1 基本假设第118-119页
        6.2.2 总势能表达式第119页
        6.2.3 控制微分方程第119-120页
        6.2.4 微分方程解析第120-121页
        6.2.5 翼板应力求解第121页
    6.3 算例已知条件与有限元模型第121-122页
        6.3.1 算例1简支箱梁第121-122页
        6.3.2 算例2悬臂箱梁第122页
        6.3.3 算例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22页
    6.4 新构建剪力滞翘曲位移函数m值的确定第122-123页
    6.5 新构建剪力滞翘曲位移函数的进一步验证第123-124页
    6.6 简支箱梁悬臂板的应力改进公式第124-126页
    6.7 应力公式改进后新构建翘曲位移函数的高精度第126页
    6.8 施工过程中混凝土PK断面剪力滞效应第126-131页
        6.8.1 基于有限元的施工过程中混凝土PK断面剪力滞效应分析第127-129页
        6.8.2 基于新构建翘曲位移函数的混凝土PK断面剪力滞效应分析第129-130页
        6.8.3 基于实桥测试的施工过程中混凝土PK断面剪力滞效应分析第130-131页
        6.8.4 本小节结论第131页
    6.9 本章小结第131-133页
第七章 斜拉桥施工中钢箱梁关键部位局部空间有限元分析与安全性论证第133-156页
    7.1 嘉绍大桥标准梁段施工过程的局部稳定及强度验算和分析第133-141页
        7.1.1 引言第133页
        7.1.2 工程概况第133-134页
        7.1.3 最不利工况的选择和确定第134-135页
        7.1.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35页
        7.1.5 局部稳定及强度分析结果第135-138页
        7.1.6 参数分析第138-141页
        7.1.7 验算结论第141页
    7.2 嘉绍大桥边跨合龙段钢箱梁吊装的论证分析第141-147页
        7.2.1 前言第141-142页
        7.2.2 边跨合龙段施工流程第142-144页
        7.2.3 桥面吊机前支点偏离后的钢箱梁受力计算第144-145页
        7.2.4 钢箱梁局部加强措施及其计算论证第145-147页
        7.2.5 论证结论第147页
    7.3 嘉绍大桥无索区钢箱梁顶推过程空间有限元分析及安全性论证第147-154页
        7.3.1 引言第147-148页
        7.3.2 无索区钢箱梁顶推施工方案简介第148页
        7.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48-150页
        7.3.4 单支点高程误差钢箱梁和滑道受力分析第150-152页
        7.3.5 对角支点高程同时出现误差时结构的受力分析第152-154页
        7.3.6 论证结论第154页
    7.4 本章小结第154-156页
第八章 多塔空间索斜拉桥施工控制实施效果第156-168页
    8.1 多塔空间索斜拉桥的施工控制特点第156-157页
    8.2 多塔空间索斜拉桥施工控制实施效果第157-167页
        8.2.1 嘉绍大桥斜拉桥施工控制实施效果第157-161页
        8.2.2 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右汉斜拉桥施工控制实施效果第161-167页
    8.3 本章小结第167-168页
结论与展望第168-171页
参考文献第171-183页
致谢第183-184页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第184-186页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工作第186页

论文共1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镇化背景下皖北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研究
下一篇:基于ABM模型的重庆主城城市增长边界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