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研究--基于沙洋县寿庙村的调查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1 导论第10-24页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第10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页
    1.3 文献综述第11-18页
        1.3.1 有关协同和协同治理的研究第11-13页
        1.3.2 有关协同机制的研究第13-14页
        1.3.3 有关基层民主的研究第14-15页
        1.3.4 有关村民自治的研究第15-16页
        1.3.5 有关村级民主治理实践的研究第16-17页
        1.3.6 文献评述第17-18页
    1.4 研究设计第18-20页
        1.4.1 研究思路第18页
        1.4.2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3 研究方法第19页
        1.4.4 主要创新第19-20页
        1.4.5 研究局限第20页
    1.5 核心概念界定第20-22页
        1.5.1 民主治理第20-21页
        1.5.2 协同第21页
        1.5.3 协同机制第21-22页
    1.6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2-24页
        1.6.1 治理理论第22页
        1.6.2 协同理论第22-23页
        1.6.3 新公共服务理论第23-24页
2 中国村级民主治理的历程、成就及困境第24-35页
    2.1 村级民主治理的历程第24-27页
        2.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民组织的发展及村民自治的产生第24-25页
        2.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自治的发展第25-27页
    2.2 村级民主治理的成就第27-31页
    2.3 村级民主治理的困境第31-35页
        2.3.1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对村级民主治理的制约第31页
        2.3.2 村级民主治理的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第31-32页
        2.3.3 农民的民主参与能力不强第32-33页
        2.3.4 农村的社会资本在逐渐流失第33页
        2.3.5 农村社会结构与环境变化对村级民主治理的制约第33-34页
        2.3.6 协同机制缺失对村级民主治理创新的制约第34-35页
3 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理论模型构建与可操作化第35-45页
    3.1 理论模型的构建第35-41页
        3.1.1 协同形成条件第36-38页
        3.1.2 协同运行保障第38-39页
        3.1.3 协同运行过程第39-40页
        3.1.4 协同结果第40-41页
    3.2 变量的可操作化第41-45页
4 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协同机制运行的个案分析第45-66页
    4.1 研究区域概况与调查样本分析第45-46页
    4.2 因子分析第46-48页
    4.3 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运行现状第48-59页
        4.3.1 协同形成条件已初步具备第48-53页
        4.3.2 协同运行保障基本到位第53-55页
        4.3.3 协同运行过程运转良好第55-57页
        4.3.4 协同结果基本实现预期第57-59页
    4.4 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作用机理分析第59-66页
        4.4.1 模型分析方法的选取第59页
        4.4.2 模型拟合度第59-60页
        4.4.3 作用机理分析及模型分析结果第60-66页
5 结论与对策第66-72页
    5.1 主要研究结论第66-67页
    5.2 优化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的对策建议第67-72页
        5.2.1 强化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运行整体效应第67-68页
        5.2.2 利用协同形成条件,强化其对协同结果的直接间接促进作用第68页
        5.2.3 优化协同运行保障,强化其对协同结果的间接促进作用第68-70页
        5.2.4 规范协同运行过程,强化其对协同结果的直接促进作用第70-72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72-77页
附录一: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运行状况调查问卷第77-81页
附录二:访谈大纲——县干部第81-82页
附录三:访谈大纲——镇干部第82-83页
附录四:访谈大纲——村干部第83-84页
附录五:访谈大纲——村民第84-85页
附录六:被访者信息第85-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松嫩平原碱斑生境芦苇种群匍匐分株生长与生理特性研究
下一篇:松嫩平原猪毛蒿种群数量特征及可溶性糖的动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