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2 刑事错案概述 | 第17-19页 |
2.1 刑事错案的概念 | 第17页 |
2.2 刑事错案的认定标准 | 第17-1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3 中国故意杀人错案样本的选择和分析 | 第19-24页 |
3.1 样本的选择标准和来源 | 第19-21页 |
3.2 案件样本的综合分析 | 第21-22页 |
3.2.1 错案纠正时间较长 | 第21页 |
3.2.2 纠错具有被动性 | 第21-22页 |
3.2.3 纠错原因主要为"疑罪从无" | 第22页 |
3.3 案例样本的错案成因分析 | 第22-23页 |
3.3.1 刑讯逼供的屡禁不止 | 第22-23页 |
3.3.2 口供中心主义 | 第23页 |
3.3.3 司法鉴定存在问题 | 第23页 |
3.3.4 律师作用的有限性 | 第23页 |
3.3.5 限期破案压力 | 第2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4 中国刑事错案的成因 | 第24-28页 |
4.1 落后的刑事司法理念 | 第24-25页 |
4.1.1 "有罪推定"与"疑罪从轻"思想的根深蒂固 | 第24页 |
4.1.2 人权观念薄弱 | 第24-25页 |
4.1.3 程序意识的缺失 | 第25页 |
4.2 不合理的刑事诉讼机制 | 第25-26页 |
4.2.1 司法机关配合有余、制约不足 | 第25-26页 |
4.2.2 控辩双方地位失衡 | 第26页 |
4.3 刑事审判权的不规范运作 | 第26-27页 |
4.3.1 流于形式的审查 | 第26页 |
4.3.2 独立审判权的弱化 | 第26-27页 |
4.4 不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 | 第2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5 中国刑事错案的预防对策 | 第28-32页 |
5.1 纠正错误的司法理念 | 第28页 |
5.2 完善刑事诉讼机制 | 第28-29页 |
5.2.1 加强公检法间的监督和制约 | 第28-29页 |
5.2.2 充分保障律师的辩护权 | 第29页 |
5.2.3 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第29页 |
5.3 优化刑事司法环境 | 第29-30页 |
5.3.1 确保审判独立 | 第30页 |
5.3.2 正确对待舆论 | 第30页 |
5.4 完善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 第30-31页 |
5.4.1 取消不合理的考核指标 | 第30-31页 |
5.4.2 重视对办案质量的考核 | 第31页 |
5.4.3 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 第3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结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