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制造厂论文--工厂设备及安装论文

面向汽车柔性装配的并联机构性能优化与可靠性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6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白车身柔性输送定位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第14-16页
    1.3 国内外车身柔性装配系统的研究现状第16-19页
    1.4 并联机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9-23页
        1.4.1 并联机构运动学分析第19页
        1.4.2 并联机构性能评价体系第19-22页
        1.4.3 并联机构的尺度综合第22页
        1.4.4 并联机构运动精度可靠性和田.稳健性分析第22-23页
    1.5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第23-25页
    1.6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2章 3-PUU并联机构的运动学分析第26-30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3-PUU并联机构结构分析第26-28页
        2.2.1 3-PUU型并联机构模型概述第26-27页
        2.2.2 3-PUU并联机构自由度分析第27-28页
    2.3 3-PUU并联机构的运动学模型第28-29页
        2.3.1 3-PUU并联机构位置逆解建模第28-29页
        2.3.2 3-PUU并联机构的雅可比矩阵第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3-PUU并联机构运动学性能评价指标研究第30-47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第30-35页
        3.2.1 并联机构工作空间的主要影响因素第30-32页
        3.2.2 工作空间的极限搜索法第32-35页
    3.3 并联机构的灵巧度第35页
    3.4 并联机构的刚度指标第35-36页
    3.5 并联机构的承载能力第36-38页
    3.6 并联机构的精度第38-41页
        3.6.1 并联机构的几何误差建模第38-39页
        3.6.2 并联机构精度指标的建立第39-41页
            3.6.2.1 误差方向敏感度第39-40页
            3.6.2.2 综合误差敏感度第40页
            3.6.2.3 绝对误差敏感度第40页
            3.6.2.4 误差的综合评价指标第40-41页
    3.7 应用算例与性能分析第41-46页
        3.7.1 工作空间分析第41-42页
        3.7.2 运动灵巧度分析第42-43页
        3.7.3 刚度分析第43-44页
        3.7.4 承载能力分析第44-45页
        3.7.5 精度分析第45-46页
    3.8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3-PUU并联机构尺度综合第47-59页
    4.1 引言第47页
    4.2 Pareto多目标优化理论第47页
    4.3 多目标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第47-58页
        4.3.1 设计变量的选择第48页
        4.3.2 约束条件的选择第48-49页
        4.3.3 目标函数的建立第49页
        4.3.4 优化求解方法的选择第49-50页
        4.3.5 优化求解及结果分析第50-54页
        4.3.6 3-PUU并联机构的最优工作区域第54-58页
            4.3.6.1 3-PUU并联机构的灵巧度最优区域第54-55页
            4.3.6.2 3-PUU并联机构的刚度最优区域第55-56页
            4.3.6.3 3-PUU并联机构的承载能力最优区域第56-57页
            4.3.6.4 3-PUU并联机构精度的最优区域第57-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5章 3-PUU并联机构可靠性稳健性研究第59-77页
    5.1 引言第59页
    5.2 机构可靠性指标和可靠度第59-60页
    5.3 静态可靠度分析第60-64页
    5.4 动态运动可靠性分析第64-65页
    5.5 稳健性设计理论第65-70页
        5.5.1 质量损失函数第66页
        5.5.2 稳健性设计的基本目标第66-67页
            5.5.2.1 静态特性评价指标第66页
            5.5.2.2 动态特性评价指标第66-67页
        5.5.3 田口方法第67-70页
            5.5.3.1 正交实验设计第68-69页
            5.5.3.2 信噪比第69-70页
    5.6 田.稳健性算例分析第70-76页
    5.7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6章 柔性输送定位系统的虚拟样机研究第77-86页
    6.1 引言第77页
    6.2 柔性输送系统的虚拟样机仿真建模第77-80页
        6.2.1 约束设置第78-79页
        6.2.2 驱动函数设置第79-80页
    6.3 虚拟样机的仿真实验第80-85页
        6.3.1 运动学逆解分析第80-83页
        6.3.2 运动学正解分析第83-85页
    6.4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86-88页
    7.1 全文总结第86-87页
    7.2 展望第87-88页
致谢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5页
作者简介第95-9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第96-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鼠心脏telocyte间质细胞检测技术与细胞特点
下一篇: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及其与病理特征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