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2-22页 |
| 一、研究范畴及历史追溯 | 第12-14页 |
| 1.研究范畴 | 第12-13页 |
| 2.历史追溯 | 第13-14页 |
| 二、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 第14-22页 |
| 1.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 2.选题意义 | 第20-22页 |
| 第1章 春秋时期大夫以下阶层参政者身份 | 第22-31页 |
| 1.1 公卿近侍 | 第22-25页 |
| 1.1.1 寺人 | 第22-23页 |
| 1.1.2 竖 | 第23页 |
| 1.1.3 车右 | 第23-24页 |
| 1.1.4 俳优 | 第24页 |
| 1.1.5 其他侍人 | 第24-25页 |
| 1.2 贱官微臣 | 第25-27页 |
| 1.2.1 圉人 | 第25-26页 |
| 1.2.2 乐师 | 第26页 |
| 1.2.3 虞人 | 第26页 |
| 1.2.4 工师 | 第26-27页 |
| 1.3 匹庶民众 | 第27-31页 |
| 1.3.1 商人 | 第27页 |
| 1.3.2 医 | 第27-28页 |
| 1.3.3 巫 | 第28页 |
| 1.3.4 百工 | 第28-29页 |
| 1.3.5 刺客 | 第29页 |
| 1.3.6 其他民众 | 第29-31页 |
| 第2章 春秋时期大夫以下阶层参政方式 | 第31-50页 |
| 2.1 犯颜直谏 | 第31-34页 |
| 2.2 出谋划策 | 第34-37页 |
| 2.3 政治预言 | 第37-38页 |
| 2.4 舆论谴责 | 第38-40页 |
| 2.5 恃宠作乱 | 第40-42页 |
| 2.6 施计报复 | 第42-45页 |
| 2.7 执行刺杀 | 第45-47页 |
| 2.8 家臣叛乱 | 第47-50页 |
| 第3章 春秋时期大夫以下阶层参政原因 | 第50-60页 |
| 3.1 个人原因 | 第50-54页 |
| 3.1.1 忠心为主 | 第50-51页 |
| 3.1.2 卫道守礼 | 第51页 |
| 3.1.3 不满政治 | 第51-52页 |
| 3.1.4 恃宠而骄 | 第52-53页 |
| 3.1.5 受人指使 | 第53页 |
| 3.1.6 私欲膨胀 | 第53页 |
| 3.1.7 私怨报复 | 第53-54页 |
| 3.2 社会原因 | 第54-60页 |
| 3.2.1 原始时期民主制的遗存 | 第54-55页 |
| 3.2.2 等级制度的破坏 | 第55-56页 |
| 3.2.3 士阶层的崛起 | 第56页 |
| 3.2.4 用人、选官标准的变化 | 第56-57页 |
| 3.2.5 公卿近侍参政的便利通达 | 第57-58页 |
| 3.2.6 下层士民的政治责任感 | 第58-60页 |
| 第4章 春秋时期大夫以下阶层参政结果 | 第60-64页 |
| 4.1 对参政者个人而言 | 第60-62页 |
| 4.1.1 为主排忧 | 第60页 |
| 4.1.2 得以进仕 | 第60-61页 |
| 4.1.3 私欲得逞 | 第61-62页 |
| 4.1.4 身份地位并无明显改变 | 第62页 |
| 4.2 对社会而言 | 第62-64页 |
| 4.2.1 立嗣 | 第62-63页 |
| 4.2.2 弑君 | 第63页 |
| 4.2.3 叛乱 | 第63-64页 |
| 第5章 春秋时期大夫以下阶层参政特点 | 第64-68页 |
| 5.1 春秋前期参政现象少,中后期频繁 | 第64页 |
| 5.2 公卿近侍参政多于其他人群 | 第64-65页 |
| 5.3 具体的参政现象多为偶然产生 | 第65页 |
| 5.4 参政的原因和方式复杂多样 | 第65-66页 |
| 5.5 除个体外也有群体性参政事例 | 第66页 |
| 5.6 参政现象虽多始于负面和消极,但在客观上推动了春秋历史的发展 | 第66-68页 |
| 结语 | 第68-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79-80页 |
| 后记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