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术语与符号说明 | 第13-15页 |
第1章 绪言 | 第15-28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5-20页 |
1.1.1 设置“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国际背景 | 第15-17页 |
1.1.2 设置“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国内背景 | 第17-18页 |
1.1.3 江苏省目前研究情况 | 第18页 |
1.1.4 数学中考中的综合与实践 | 第18-19页 |
1.1.5 小结 | 第19-20页 |
1.2 核心名词界定 | 第20-23页 |
(1)综合(synthesize) | 第20页 |
(2)实践(Practice) | 第20页 |
(3)综合与实践(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 第20-21页 |
(4)课程实施(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 第21页 |
(5)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Mathematics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ctivity) | 第21-22页 |
(6)策略(Strategy) | 第22页 |
(7)教学策略(Teaching strategies) | 第22页 |
(8)评价(Evaluation) | 第22页 |
(9)教学评价(Teaching evaluation) | 第22-23页 |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3-24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23-24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24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1.4.1 研究的计划 | 第24-25页 |
1.4.2 研究思路与流程 | 第25-26页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26-28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8-41页 |
2.1 文献检索方法及途径 | 第28-29页 |
2.2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设置与内容研究 | 第29-38页 |
2.2.1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设置需要 | 第29-31页 |
2.2.2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设置研究 | 第31-32页 |
2.2.3 不同版本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设置 | 第32-37页 |
2.2.4 综合与实践内容的分类 | 第37-38页 |
2.3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实施与评价理论研究成果 | 第38-40页 |
2.3.1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 第38-39页 |
2.3.2 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评价研究成果 | 第39-40页 |
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总结与反思 | 第40-41页 |
第3章 研究方案设计 | 第41-52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41-42页 |
3.1.1 研究动机 | 第41页 |
3.1.2 研究原因 | 第41页 |
3.1.3 研究期望 | 第41-42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42-45页 |
3.2.1 研究区域简介 | 第42-43页 |
3.2.2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43-45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45-47页 |
3.4 研究工具说明 | 第47-50页 |
3.4.1 学生调查问卷 | 第47-48页 |
3.4.2 教师访谈提纲 | 第48-49页 |
3.4.3 综合与实践活动实施效果评价量表 | 第49-50页 |
3.5 研究伦理 | 第50-51页 |
3.6 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综合与实践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 第52-69页 |
4.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情况 | 第52-53页 |
4.1.1 调查目的 | 第52页 |
4.1.2 调查对象情况 | 第52-53页 |
4.2 调查的过程 | 第53-55页 |
4.2.1 调查准备阶段 | 第53-54页 |
4.2.2 调查实施阶段 | 第54页 |
4.2.3 问卷调查的重测 | 第54-55页 |
4.3 数据的收集与编码 | 第55-56页 |
4.3.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第55页 |
4.3.2 数据的编码 | 第55-56页 |
4.4 综合与实践现状调查结论 | 第56-66页 |
4.4.1 数学综合与实践开展情况 | 第56-59页 |
4.4.2 对待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认知态度 | 第59-61页 |
4.4.3 对数学综合与实践的主观评价 | 第61-63页 |
4.4.4 师生期待的数学综合实践课的评价形式 | 第63-64页 |
4.4.5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开展形式 | 第64-66页 |
4.5 教师访谈结果 | 第66-67页 |
4.6 小结 | 第67-69页 |
第5章 综合与实践校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69-81页 |
5.1 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课程哲学观基础 | 第69-73页 |
5.1.1 后现代主义课程哲学观的理论 | 第69-72页 |
5.1.2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影响 | 第72-73页 |
5.2 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活动教学论基础 | 第73-76页 |
5.2.1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支撑理论概述 | 第73-74页 |
5.2.2.“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对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影响 | 第74-76页 |
5.3 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学习论基础 | 第76-80页 |
5.3.1 元认知学习理论 | 第76-78页 |
5.3.2 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78-80页 |
5.4 数学综合与实践研究的理论评述 | 第80-81页 |
第6章 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校本实证研究 | 第81-114页 |
6.1 数学综合与实践校本研究的目的 | 第81-82页 |
6.2 综合与实践校本研究的设计 | 第82-85页 |
6.2.1 受试对象 | 第82-83页 |
6.2.2 实验的变量 | 第83页 |
6.2.3 校本实验的形式 | 第83-84页 |
6.2.4 校本实验的实施阶段安排 | 第84-85页 |
6.3 综合与实践实施教学典型案例和分析 | 第85-102页 |
6.3.1 案例 1 | 第85-88页 |
6.3.2 案例 2 | 第88-89页 |
6.3.3 案例 3 | 第89-94页 |
6.3.4 案例 4 | 第94-100页 |
6.3.5 案例 5 | 第100-102页 |
6.4 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的模式 | 第102-104页 |
6.4.1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实施的流程 | 第102-103页 |
6.4.2 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 第103-104页 |
6.5 综合与实践校本实验研究的效果分析 | 第104-108页 |
6.5.1 数学学习成绩差异化定量辅助分析 | 第104-106页 |
6.5.2 参加数学竞赛定性分析 | 第106-107页 |
6.5.3 数学小论文竞赛获奖定性分析 | 第107-108页 |
6.6 综合与实践实验的讨论 | 第108-112页 |
6.6.1 综合与实践课实施的原则 | 第108-109页 |
6.6.2 数学综合与实践有效的实施策略 | 第109-110页 |
6.6.3 综合与实践实施评价的思考 | 第110-112页 |
6.7 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 第114-119页 |
7.1 研究的结论 | 第114-117页 |
7.1.1 综合与实践调查研究的结论 | 第114-115页 |
7.1.2 综合与实践校本研究的结论 | 第115-117页 |
1. 综合与实践课程设置必要性的文献研究结论 | 第115-116页 |
2.校本实验研究结论 | 第116-117页 |
7.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7页 |
7.3 研究的反思 | 第117-118页 |
7.4 可继续研究的问题 | 第118页 |
7.5 结束语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3页 |
附录 | 第123-138页 |
附录A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实施的(教师)访谈提纲 | 第123-124页 |
附录B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 第124-127页 |
附录C 学生调查问卷原始数据 | 第127-133页 |
附录D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开展综合与实践教学前后测数学成绩 | 第133-134页 |
附录E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分析考试第25题 | 第134-135页 |
附录F 学生调查垃圾袋使用情况综合实践作业 | 第135-136页 |
附录G 学生测量旗杆高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 | 第136-137页 |
附录H 南京市初中数学实验交流研讨会 | 第137-13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