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药物生物学论文

群感效应抑制剂的筛选及QSI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的研究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0 序言第14-32页
第一部分 具有群感效应抑制作用的中药材提取物的筛选第32-55页
    引言第32页
    1 材料第32-34页
    2 实验方法第34-43页
        2.1 药材粗提物的制备第34-35页
        2.2 报告菌平板方法的确证第35-36页
        2.3 报告菌检测能力的确证及信号分子浓度的确证第36-38页
        2.4 滤纸片法初筛药物第38-40页
        2.5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第40-41页
        2.6 药物浓度梯度确证第41页
        2.7 复筛第41页
        2.8 紫色菌素的定量分析第41-43页
    3 实验结果第43-54页
        3.1 报告菌平板法对报告菌检测能力的确证及信号分子浓度的确证第43-46页
        3.2 滤纸片法初筛药物第46-49页
        3.3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第49-50页
        3.4 药物浓度梯度确证第50-52页
        3.5 紫色菌素的定量分析第52-54页
    4 讨论与小结第54-55页
第二部分 车前草QSI有效成分的提取及确证第55-64页
    引言第55页
    1 材料第55-56页
        1.1 实验菌株第55页
        1.2 实验药材第55页
        1.3 主要设备第55-56页
        1.4 主要试剂第56页
    2 实验方法第56-58页
        2.1 车前草醇提物的分离提取及检测第56-57页
        2.2 乙酸乙酯部位水解的影响第57页
        2.3 乙酸乙酯部位的分离及检测第57-58页
    3 实验结果第58-63页
        3.1 车前草醇提物的分离提取及检测第58-60页
        3.2 乙酸乙酯不同部位的作用第60-61页
        3.3 乙酸乙酯部位的分离纯化及检测第61-63页
    4 讨论与小结第63-64页
第三部分 车前草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的影响第64-92页
    引言第64页
    1 实验材料第64-67页
        1.1 实验菌株第64页
        1.2 主要材料第64页
        1.3 仪器设备及器材第64-65页
        1.4 试剂和培养基的配置方法第65-67页
    2 实验方法第67-73页
        2.1 铜绿假单胞菌生长曲线:第67-68页
        2.2 待测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PA01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第68页
        2.3 通过MTT(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法研究不同浓度车前草对PAO1生长曲线的影响:第68-69页
        2.4 铜绿假单胞菌体外生物膜模型构建[62][63]第69-70页
        2.5 生物膜下绿脓菌素释放量的测定第70页
        2.6 生物膜下海藻酸盐释放量的测定(1,3 二羟基萘)[67]第70-71页
        2.7 鼠李糖脂含量的测定第71页
        2.8 蛋白水解酶活性测定第71-72页
        2.9 PAO1对H2O2敏感性的检测第72页
        2.10 细菌运动性检测第72-73页
        2.11 细菌外毒素A的检测[73]第73页
        2.12 统计学分析第73页
    3 实验结果第73-90页
        3.1 铜绿假单胞菌生长曲线:第73-74页
        3.2 待测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PA01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第74页
        3.3 通过MTT(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法研究不同浓度PE12对PAO1生长曲线的影响:第74-76页
        3.4 生物膜下绿脓菌素释放量的测定第76-77页
        3.5 生物膜下海藻酸盐释放量的测定(1,3 二羟基萘)第77-79页
        3.6 鼠李糖脂含量的测定第79-81页
        3.7 蛋白水解酶活性测定第81-82页
        3.8 PAO1对H2O2敏感性的检测第82-86页
        3.9 细菌运动性检测第86-88页
        3.10 外毒素A的测定第88-90页
    4 讨论与小结第90-92页
第四部分 车前草对铜绿假单胞菌PA01生物膜的影响第92-105页
    引言第92页
    1 材料第92-93页
        1.1 实验菌株第92页
        1.2 实验药材第92页
        1.3 仪器设备第92页
        1.4 主要试剂第92-93页
    2 实验步骤第93-95页
        2.1 铜绿假单胞菌体外生物膜模型构建第93页
        2.2 生物膜半定量[74]第93-94页
        2.3 银染法对生物膜的检测[67]:第94页
        2.4 扫描电镜对生物膜的检测第94-95页
    3 实验结果第95-103页
        3.1 铜绿假单胞菌体外生物膜模型构建第95页
        3.2 生物膜半定量第95-99页
        3.3 银染法对生物膜的检测[74]:第99-100页
        3.4 扫描电镜对生物膜的检测第100-103页
    4 讨论与小结第103-105页
第五部分 车前草对铜绿假单胞菌群感效应系统相关基因的影响第105-114页
    引言第105页
    1.实验材料第105-106页
        1.1 实验菌株第105页
        1.2 实验材料第105页
        1.3 仪器设备第105页
        1.4 主要试剂及配置第105-106页
    2 实验方法第106-110页
        2.1 菌液的制备第106页
        2.2 引物设计第106-107页
        2.3 总RNA提取第107页
        2.4 反转录第107-108页
        2.5 荧光定量PCR第108-109页
        2.6 数据处理第109-110页
    3 实验结果第110-112页
        3.1 四个基因的扩增曲线和熔解曲线第110-111页
        3.2 基因定量比较第111-112页
    4 讨论与小结第112-114页
第六部分 总结与展望第114-116页
    1 总结第114页
    2 创新点第114-115页
    3 展望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3-124页
附录一第124-127页
附录二第127-132页
致谢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蒙古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下一篇:兴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