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缺席判决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2-18页 |
(一) 缺席判决的历史考察 | 第12-15页 |
1. 国外缺席判决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2-14页 |
2. 我国缺席处理方式的历史考察分析 | 第14-15页 |
(二) 缺席判决的价值与问题 | 第15-18页 |
1. 缺席判决与程序正义 | 第15-17页 |
2. 缺席判决与诉讼效益 | 第17-18页 |
3. 缺席判决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二、域外缺席判决模式的比较研究 | 第18-24页 |
(一) 缺席判决主义 | 第19-21页 |
1. 英国缺席判决制度考察与分析 | 第19-20页 |
2. 美国缺席判决制度考察与分析 | 第20页 |
3. 德国缺席判决制度考察与分析 | 第20-21页 |
(二) 一方辩论主义 | 第21-23页 |
1. 日本缺席判决制度考察与分析 | 第21-22页 |
2. 法国缺席判决制度考察与分析 | 第22页 |
3. 我国台湾地区缺席判决制度考察与分析 | 第22-23页 |
(三) 两种缺席判决模式改革趋势 | 第23-24页 |
三、我国民事缺席判决制度分析 | 第24-28页 |
(一) 我国民事缺席判决的法律规定 | 第24页 |
(二) 我国缺席判决制度的主要立法缺陷 | 第24-26页 |
1. 法律规定的可实施性差 | 第24-25页 |
2. 忽略了对当事人权益的保障 | 第25-26页 |
3. 立法上错误理解缺席判决的功能 | 第26页 |
(三) 我国缺席判决制度的现状考察 | 第26-28页 |
1. 我国缺席现象分析 | 第26-27页 |
2. 缺席判决的司法困境 | 第27-28页 |
四、我国民事缺席判决制度的立法完善 | 第28-35页 |
(一) 我国缺席判决立法模式的选择 | 第28-30页 |
1. 我国缺席判决模式与域外两种模式的立法对比 | 第28-29页 |
2. 我国宜采用“法院依职权审查为主,一方辩论主义为辅”的缺席判决模式 | 第29-30页 |
(二) 完善缺席判决制度的具体构思 | 第30-35页 |
1. 重新界定缺席判决的适用主体和缺席认定标准 | 第30-32页 |
2. 针对不同的缺席情形细化证据规则 | 第32-33页 |
3. 建立有严格限制的异议制度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