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但书1存在的本土价值 | 第12-20页 |
(一) 收缩犯罪圈 | 第12-15页 |
1. 刑法的谦抑性 | 第12-14页 |
2. 不法行为人回归社会 | 第14-15页 |
(二) 立法关照国情 | 第15-16页 |
(三) 缓和立法与现实的冲突 | 第16-18页 |
1. 法律的局限性与滞后性 | 第16-17页 |
2. 一般正义与个别正义 | 第17-18页 |
(四) 契合中国传统文化 | 第18-20页 |
1. 法与道德 | 第18-19页 |
2.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 第19-20页 |
二、但书的理解 | 第20-30页 |
(一) 但书的内容 | 第20-25页 |
1. “情节显著轻微”的理解 | 第21-24页 |
2. “危害不大”的理解及其与“情节显著轻微”的逻辑关系 | 第24-25页 |
(二) 但书与刑法第13 条的关系 | 第25-30页 |
1. 但书与刑法第13 条前半句关系的理解 | 第25-27页 |
2. 但书与相关概念关系辨证 | 第27-30页 |
三、但书的适用 | 第30-43页 |
(一) 但书与刑法分则的适用关系 | 第30-36页 |
1. 但书与刑法分则的整体关系 | 第30-31页 |
2. 但书与没有设置定量限制的罪名 | 第31-33页 |
3. 但书与刑法中设置了定量限制的犯罪 | 第33-36页 |
(二) 适用但书的思维方式 | 第36-40页 |
1. 适用但书的条件 | 第36-37页 |
2. 但书适用的逻辑 | 第37-39页 |
3. 但书适用的后果 | 第39-40页 |
(三) 但书适用的模糊性 | 第40-43页 |
1. 模糊的不可避免性 | 第40-41页 |
2. 但书的适用限制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