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浇注式沥青混凝土铺装体系应用现状 | 第15-21页 |
1.2.1 国外应用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国内应用现状 | 第17-20页 |
1.2.3 典型病害及原因分析 | 第20-21页 |
1.3 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类铺装体系研究现状 | 第21-26页 |
1.3.1 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3.2 研究存在问题 | 第23-26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26-2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二章 MA用混合沥青胶浆超热触变性细观尺度评价研究 | 第28-58页 |
2.1 触变研究特点 | 第28-31页 |
2.1.1 触变性的定义 | 第28-29页 |
2.1.2 触变结构模型 | 第29-30页 |
2.1.3 沥青领域触变性的研究 | 第30-31页 |
2.2 触变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31-34页 |
2.3 试验方案 | 第34-40页 |
2.3.1 试验设备及原理 | 第34-35页 |
2.3.2 几何测头的选择 | 第35-37页 |
2.3.3 剪切频率的选择 | 第37页 |
2.3.4 试验温度的选择 | 第37-38页 |
2.3.5 材料与样品制作 | 第38-40页 |
2.4 触变体本构数学模型 | 第40-48页 |
2.4.1 本构数学模型研究 | 第40-42页 |
2.4.2 混合沥青触变结构本构方程 | 第42-46页 |
2.4.3 混合沥青胶浆触变结构本构方程 | 第46-48页 |
2.5 超热触变性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 第48-57页 |
2.5.1 触变性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48-51页 |
2.5.2 沥青品种对触变性影响 | 第51-53页 |
2.5.3 粉油比对触变性影响 | 第53-54页 |
2.5.4 填料品种对触变性影响 | 第54-55页 |
2.5.5 超热温度对触变性影响 | 第55-56页 |
2.5.6 剪切速率对触变性影响 | 第56-5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三章 MA用混合沥青超热氧老化特性微观尺度评价研究 | 第58-83页 |
3.1 混合沥青短期老化方法的改进 | 第58-64页 |
3.1.1 凝胶渗透色谱试验结果 | 第59-61页 |
3.1.2 红外光谱试验结果 | 第61-64页 |
3.1.3 混合沥青短期老化方法的讨论 | 第64页 |
3.2 超热氧老化对混合沥青的红外光谱指标影响分析 | 第64-69页 |
3.2.1 不同沥青原样基团对比分析 | 第65-66页 |
3.2.2 短期老化前后基团对比分析 | 第66-67页 |
3.2.3 短期老化前后羰基指标分析 | 第67-68页 |
3.2.4 超热氧老化时间对浇注式沥青混凝土回收沥青的影响分析 | 第68-69页 |
3.3 超热氧老化对混合沥青的凝胶渗透色谱指标影响分析 | 第69-73页 |
3.3.1 短期老化前后相对分子质量变化 | 第69-70页 |
3.3.2 短期老化前后分子量分布变化 | 第70-72页 |
3.3.3 超热氧老化时间对浇注式沥青混凝土回收沥青的影响分析 | 第72-73页 |
3.4 超热氧老化对混合沥青的原子力显微镜指标影响分析 | 第73-81页 |
3.4.1 原子力显微镜(AFM)简介 | 第74-75页 |
3.4.2 试验方法 | 第75页 |
3.4.3 短期老化前后表面微观形态分析 | 第75-79页 |
3.4.4 短期老化前后原子力曲线分析 | 第79-8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四章 MA用混合沥青超热氧老化特性细观尺度评价研究 | 第83-109页 |
4.1 超热氧老化对混合沥青的常规指标影响分析 | 第83-84页 |
4.2 超热氧老化对混合沥青的动态粘弹特性指标影响分析 | 第84-90页 |
4.2.1 短期老化前后的复数模量影响分析 | 第85-86页 |
4.2.2 短期老化前后的相位角影响分析 | 第86-87页 |
4.2.3 短期老化前后的车辙因子指标影响分析 | 第87-89页 |
4.2.4 短期老化前后的疲劳因子指标影响分析 | 第89-90页 |
4.3 超热氧老化时间对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的粘弹力学指标的影响分析 | 第90-94页 |
4.3.1 超热氧老化时间对剪切模量的影响 | 第91页 |
4.3.2 超热氧老化时间对相位角的影响 | 第91-92页 |
4.3.3 超热氧老化时间对车辙因子的影响 | 第92-93页 |
4.3.4 超热氧老化时间对疲劳因子的影响 | 第93-94页 |
4.4 微观尺度参数指标与细观尺度沥青常规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94-101页 |
4.4.1 GPC指标与针入度、软化点、粘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94-98页 |
4.4.2 AFM指标与针入度、软化点、粘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98-100页 |
4.4.3 FTIR指标与针入度、软化点、粘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100-101页 |
4.5 微观尺度参数指标与细观尺度沥青粘弹力学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101-105页 |
4.5.1 GPC指标与车辙因子、疲劳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101-103页 |
4.5.2 AFM指标与车辙因子、疲劳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103-104页 |
4.5.3 FTIR指标与车辙因子、疲劳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104-105页 |
4.6 微观尺度参数指标与细观尺度沥青混凝土粘弹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105-107页 |
4.6.1 GPC指标与车辙因子、疲劳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105-106页 |
4.6.2 FTIR指标与车辙因子、疲劳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106-10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五章 MA类混合料施工和易性的宏观尺度评价研究 | 第109-119页 |
5.1 落锤式粘度计测试原理 | 第110-111页 |
5.2 基于模拟制备装置的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流动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1-113页 |
5.2.1 拌合时间对流动性能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5.2.2 拌合温度对流动性能的影响 | 第112页 |
5.2.3 粗集料含量对流动性能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5.3 基于足尺制备装置的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流动性影响分析 | 第113-115页 |
5.3.1 拌合时间对流动性能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5.3.2 拌合温度对流动性能的影响 | 第114页 |
5.3.3 粗集料含量对流动性能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5.4 模拟制备装置与足尺制备装置对流动度的比对分析 | 第115-116页 |
5.5 浇注式沥青混合料的超热流动性机理解释 | 第116-11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六章 MA类混凝土超热氧老化特性宏观尺度评价研究 | 第119-146页 |
6.1 研究基础 | 第119-127页 |
6.1.1 高温性能评价方法的提出 | 第119-120页 |
6.1.2 现有高温性能影响因素研究特点 | 第120-121页 |
6.1.3 疲劳性能评价方法的提出 | 第121-126页 |
6.1.4 现有疲劳性能影响因素研究特点 | 第126页 |
6.1.5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126-127页 |
6.2 疲劳性能评价方法优选 | 第127-131页 |
6.2.1 四点弯曲疲劳试验 | 第127-129页 |
6.2.2 冲击韧性与疲劳寿命的相关性分析 | 第129-130页 |
6.2.3 冲击韧性与累积耗散能的相关性分析 | 第130-131页 |
6.3 基于模拟制备装置的浇注式沥青混合料使用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1-134页 |
6.3.1 拌合时间对高温性能的影响 | 第131-132页 |
6.3.2 拌合时间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132页 |
6.3.3 拌合温度对高温性能的影响 | 第132-133页 |
6.3.4 拌合温度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133页 |
6.3.5 粗集料含量对高温性能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6.3.6 粗集料含量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134页 |
6.4 基于足尺制备装置的浇注式沥青混合料使用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4-138页 |
6.4.1 拌合时间对高温性能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6.4.2 拌合时间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6.4.3 拌合温度对高温性能的影响 | 第136-137页 |
6.4.4 拌合温度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137页 |
6.4.5 粗集料含量对高温性能的影响 | 第137-138页 |
6.4.6 粗集料含量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138页 |
6.5 模拟制备装置与足尺制备装置所产生使用性能的比对分析 | 第138-140页 |
6.5.1 模拟制备装置与足尺制备装置所产生高温性能的比对分析 | 第138-139页 |
6.5.2 模拟制备装置与足尺制备装置所产生疲劳性能的比对分析 | 第139-140页 |
6.6 拌合工艺最佳窗.期的讨论 | 第140-143页 |
6.6.1 模拟制备装置拌合工艺最佳窗.期 | 第140-141页 |
6.6.2 足尺制备装置拌合工艺最佳窗.期 | 第141-142页 |
6.6.3 高温抗车辙能力与抗疲劳性能的关系 | 第142-143页 |
6.7 微观尺度参数指标与宏观尺度使用性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143-145页 |
6.7.1 GPC指标与动稳定度、冲击韧性值的相关性分析 | 第143页 |
6.7.2 FTIR指标与动稳定度、冲击韧性值的相关性分析 | 第143-145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第七章 足尺模型加速加载试验与多尺度研究成果的验证 | 第146-191页 |
7.1 足尺模型加速加载试验 | 第146-158页 |
7.1.1 足尺钢箱梁模型设计 | 第146-147页 |
7.1.2 铺装结构、材料生产与施工 | 第147-149页 |
7.1.3 加速加载试验运行及实施方案 | 第149-153页 |
7.1.4 MA类混合料高温性能加速加载试验 | 第153-155页 |
7.1.5 MA类混合料疲劳性能加速加载试验 | 第155-157页 |
7.1.6 GMA拌合工艺最佳窗.期的验证 | 第157-158页 |
7.2 大规模生产MA类混凝土动态粘弹力学分析 | 第158-179页 |
7.2.1 DMA试验基础 | 第159-163页 |
7.2.2 动态频率扫描试验结果与足尺模型材料参数的验证 | 第163-164页 |
7.2.3 基于时-温等效原理的移位因子及主曲线确定 | 第164-170页 |
7.2.4 基于CAM模型的粘弹力学参数主曲线方程研究 | 第170-178页 |
7.2.5 基于CAM模型的MA类混凝土与普通沥青混合料性能比较 | 第178-179页 |
7.3 宏观尺度高温性能指标与足尺度车辙变形的相关性分析 | 第179-188页 |
7.3.1 硬度值试验 | 第179-181页 |
7.3.2 贯入度试验 | 第181-183页 |
7.3.3 车辙试验 | 第183-184页 |
7.3.4 高温性能指标与足尺度车辙变形的一致性验证 | 第184-188页 |
7.4 细观尺度动态粘弹力学指标与足尺度车辙变形的一致性验证 | 第188页 |
7.5 微观尺度参数指标与足尺度车辙变形的一致性验证 | 第188-189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89-19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91-198页 |
研究结论 | 第191-196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96-197页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197-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198-20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06-208页 |
致谢 | 第208-210页 |
附件 | 第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