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重庆市城口县旅游资源整合中政府支持机制与政策设计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导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3 研究评述第15页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5-17页
        1.3.1 研究思路第15-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页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第17-19页
        1.4.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2 可能创新点第18-19页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19-29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2页
        2.1.1 旅游资源第19-20页
        2.1.2 旅游资源整合第20-21页
        2.1.3 县级政府第21页
        2.1.4 政府支持机制第21-22页
        2.1.5 政策设计第22页
    2.2 旅游资源整合的相关理论和模式借鉴第22-24页
        2.2.1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2-23页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第23-24页
        2.2.3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第24页
    2.3 旅游资源整合中的政府支持机制分析第24-29页
        2.3.1 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职能第24-25页
        2.3.2 地方政府整合旅游资源的原因第25-26页
        2.3.3 旅游协会、社区、地方政府的关系第26-27页
        2.3.4 旅游资源整合中的政府支持机制第27-29页
第3章 城口县旅游资源整合现状分析第29-38页
    3.1 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第29-32页
        3.1.1 城口县概况第29页
        3.1.2 城口县旅游资源概况第29-32页
    3.2 旅游资源整合的进程及特点第32-35页
        3.2.1 城口县旅游资源整合的进程第32-33页
        3.2.2 城口县旅游资源整合的特点第33-35页
    3.3 城.县旅游资源整合中的问题分析第35-38页
        3.3.1 观念问题第35-36页
        3.3.2 资源本身特性第36页
        3.3.3 利益问题第36页
        3.3.4 政府支持机制不畅第36-38页
第4章 城口县旅游资源整合中政府支持机制分析第38-43页
    4.1 城口县旅游资源整合中政府支持机制的效应分析第38-40页
        4.1.1 城口县旅游资源整合中政府支持机制的现状第38页
        4.1.2 城口县旅游资源整合中政府支持机制的效果第38-40页
    4.2 重庆市城.县旅游资源整合中政府支持机制存在的问题第40-41页
        4.2.1 领导协调机制缺位第40页
        4.2.2 政策保障机制不完善第40页
        4.2.3 基础建设支撑机制不健全第40-41页
        4.2.4 保护规划机制滞后第41页
    4.3 重庆市城.县旅游资源整合中政府支持机制难以嵌入的成因分析第41-43页
        4.3.1 体制障碍第41-42页
        4.3.2 行政区划障碍第42页
        4.3.3 利益竞争障碍第42-43页
第5章 城口县旅游资源有效整合的政策设计第43-47页
    5.1 城口县旅游资源整合的基本原则第43-44页
        5.1.1 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第43页
        5.1.2 重点开发,分布实施第43页
        5.1.3 注重旅游可持续开发第43-44页
    5.2 具体政策设计第44-47页
        5.2.1 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提升资源整合的权威性第44页
        5.2.2 加强政策保障机制,强化资源整合的政府导向性第44-45页
        5.2.3 完善金融体系支持,加强旅游设施建设的基础性第45-46页
        5.2.4 提升保护规划机制,完善资源整合的协调性第46-47页
结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白藜芦醇对氧糖剥夺/再复氧损伤后大鼠原代皮质神经元突起生长及突触发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卒中后中枢神经痛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