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论文

不同培肥措施下紫色土磷素有效性及淋溶效应的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2-22页
    1.1 土壤磷素形态研究进展第12-15页
        1.1.1 土壤磷素形态第12页
        1.1.2 土壤磷素分级方法第12-15页
    1.2 植株残体对土壤磷素的作用研究第15-16页
        1.2.1 植株残体磷素形态及分级方法第15-16页
        1.2.2 植株残体降解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第16页
    1.3 土壤磷素淋溶研究进展第16-20页
        1.3.1 土壤磷素淋溶形态第17页
        1.3.2 影响土壤磷素淋溶的因素第17-19页
        1.3.3 长期定位施肥下土壤磷素淋溶的研究第19页
        1.3.4 土壤干燥-湿润过程中土壤磷素淋溶的研究第19-20页
    1.4 问题的提出第20-22页
第2章 研究目的及内容第22-26页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2页
    2.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2.2.1 不同磷浓度植株残体降解对紫色土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第23页
        2.2.2 长期定位施肥处理紫色土磷素淋溶变化第23页
        2.2.3 短期培肥后的紫色土磷素淋溶变化第23页
    2.3 研究技术路线第23-24页
    2.4 研究预期目标第24-26页
第3章 不同磷浓度植株残体降解对紫色土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第26-46页
    3.1 研究区域概况第26-27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27-29页
        3.2.1 供试土壤第27页
        3.2.2 供试植株第27-28页
        3.2.3 试验方法第28-29页
        3.2.4 数据处理第29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29-42页
        3.3.1 不同处理14天土壤累积呼吸强度的差异第29-30页
        3.3.2 土壤Olsen-P随培养周期的变化第30-32页
        3.3.3 土壤磷在不同培养周期的分级情况第32-36页
        3.3.4 土壤分级形态磷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第36-40页
        3.3.5 土壤累积呼吸强度和Olsen-P与植株属性的相关性分析第40-42页
    3.4 讨论第42-44页
        3.4.1 植株残体属性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第42页
        3.4.2 培养周期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第42-43页
        3.4.3 中性和酸性紫色土磷素有效性变化的差异第43-44页
    3.5 小结第44-46页
第4章 长期定位施肥处理紫色土磷素淋溶变化第46-60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6-48页
        4.1.1 试验区概况第46页
        4.1.2 供试土壤第46-47页
        4.1.3 试验方法第47-48页
        4.1.4 数据处理第48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8-56页
        4.2.1 土壤湿润前的磷状况第48-49页
        4.2.2 淋洗液中全磷随湿润速率的变化第49-50页
        4.2.3 淋洗液中可溶性磷随湿润速率的变化第50-53页
        4.2.4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随湿润速率的变化第53-54页
        4.2.5 淋洗液中不同形态磷浓度占全磷浓度的比率第54-55页
        4.2.6 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淋洗液中各形态磷的相关性分析第55-56页
    4.3 讨论第56-58页
        4.3.1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磷素淋溶的影响第56-57页
        4.3.2 湿润速率对土壤磷素淋溶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动态的影响第57页
        4.3.3 土壤磷素淋溶的动态变化对土壤微生物量变化的响应第57-58页
    4.4 小结第58-60页
第5章 短期培肥后的紫色土磷素淋溶变化第60-66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60-61页
        5.1.1 供试土壤第60页
        5.1.2 试验方法第60-61页
        5.1.3 数据处理第61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61-64页
        5.2.1 淋洗液中各形态磷随湿润速率的变化及淋洗比率第61-63页
        5.2.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随湿润速率的变化第63页
        5.2.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随湿润速率的变化第63-64页
    5.3 讨论第64-65页
    5.4 小结第65-66页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6.1 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第66-67页
    6.2 研究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4页
致谢第74-76页
个人简介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分型及其与预后关系研究
下一篇:Curcumin通过增强Rab7表达促进自噬体的轴突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