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9-25页 |
1.1 碳碳键形成 | 第9页 |
1.2 计算体系的选择及其意义 | 第9-19页 |
1.2.1 铜、镍催化苯乙烯叠氮与苯乙醛形成不同吡咯的成环过程 | 第9-12页 |
1.2.2 亚铜催化O-炔丙基肟重排 | 第12-14页 |
1.2.3 碘苯与三氟甲基亚铜形成三氟甲基苯 | 第14-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5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25-39页 |
2.1 密度泛函理论 | 第25-29页 |
2.2 溶剂化模型 | 第29-31页 |
2.2.1 超分子溶剂化模型 | 第29-30页 |
2.2.2 连续模型 | 第30-31页 |
2.2.3 显性溶剂化模型 | 第31页 |
2.2.4 Gaussian软件中溶剂化作用的计算方法 | 第31页 |
2.3 过渡态理论 | 第31-32页 |
2.4 自洽场方法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9页 |
第三节 铜或镍催化多取代吡咯区域选择性的理论研究 | 第39-67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模型与方法 | 第39-4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0-64页 |
3.3.1 叠氮脱氮机理 | 第41-45页 |
3.3.2 烯醇化过程 | 第45-53页 |
3.3.3 结合过程 | 第53-64页 |
3.4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第四节 亚铜催化O-炔丙基肟重排 | 第67-85页 |
4.1 引言 | 第67页 |
4.2 计算模型与方法 | 第67-69页 |
4.2.1 底物结构以及催化剂 | 第67-68页 |
4.2.2 计算机理 | 第68-69页 |
4.2.3 计算方法 | 第6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9-83页 |
4.3.1 CuOAc催化ⅷ重排过程 | 第70-73页 |
4.3.2 CuBr催化ⅷ重排过程 | 第73-77页 |
4.3.3 不同Cu(Ⅰ)的催化作用 | 第77-83页 |
4.4 结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5页 |
第五节 碘苯与三氟甲基亚铜反应机理的研究 | 第85-97页 |
5.1 引言 | 第85页 |
5.2 计算方案 | 第85-86页 |
5.2.1 模型化合物 | 第85-86页 |
5.2.2 计算细节 | 第8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6-93页 |
5.3.1 耦合类型机理 | 第87-90页 |
5.3.2 NHCCuCF_3或PhI单独分解的反应类型 | 第90-93页 |
5.4 结论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