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7-12页 |
| 1.1 简介 | 第7-8页 |
| 1.1.1 生物质型煤粘结剂的概念 | 第7-8页 |
| 1.1.2 复合型生物质型煤粘结剂的概念 | 第8页 |
| 1.2 型煤粘结剂 | 第8页 |
| 1.3 型煤的制备方法 | 第8页 |
| 1.4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发展现状 | 第8-9页 |
| 1.5 型煤固硫剂及添加剂的发展趋势 | 第9-10页 |
| 1.5.1 国外燃煤固硫技术现状 | 第9-10页 |
| 1.5.2 国内燃煤脱(固)硫技术现状 | 第10页 |
| 1.6 型煤粘结剂的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 1.7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12-23页 |
| 2.1 选料和预处理 | 第12页 |
| 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12-13页 |
| 2.3 原料的制备 | 第13-15页 |
| 2.3.1 生物质粘结剂的制备 | 第13-15页 |
| 2.3.2 型煤的制备 | 第15页 |
| 2.4 型煤性能的测定 | 第15-16页 |
| 2.4.1 抗压强度和浸水强度的测试 | 第15-16页 |
| 2.4.2 加入聚乙烯醇后的抗压强度以及浸水强度的测试 | 第16页 |
| 2.5 全硫的测定 | 第16-18页 |
| 2.5.1 固硫原理 | 第16-17页 |
| 2.5.2 测定原理 | 第17页 |
| 2.5.3 测定步骤 | 第17-18页 |
| 2.6 煤的工业分析 | 第18-20页 |
| 2.6.1 测定原理 | 第18-19页 |
| 2.6.2 测定步骤 | 第19-20页 |
| 2.7 型煤黏结指数测试 | 第20-21页 |
| 2.7.1 测试原理 | 第20页 |
| 2.7.2 测定步骤 | 第20-21页 |
| 2.8 型煤发热量测试 | 第21-22页 |
| 2.8.1 测定原理 | 第21页 |
| 2.8.2 测定步骤 | 第21-22页 |
| 2.9 型煤煤灰熔融性测试 | 第22-23页 |
| 2.9.1 测定原理 | 第22页 |
| 2.9.2 测定步骤 | 第22-23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3-34页 |
| 3.1 粘结剂粘结机理 | 第23页 |
| 3.2 最佳固水比的确定 | 第23-24页 |
| 3.3 氢氧化钠最佳浓度的确定 | 第24-25页 |
| 3.4 最佳加热温度的确定 | 第25-26页 |
| 3.5 最佳加热时间的确定 | 第26页 |
| 3.6 碳酸钙用量对粘结剂性能的影响 | 第26-27页 |
| 3.7 加入聚乙烯醇后的抗压强度和浸水后抗压强度的对比 | 第27-28页 |
| 3.8 硫含量测试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 3.8.1 硫含量计算公式 | 第28-29页 |
| 3.8.2 实验结果 | 第29页 |
| 3.9 型煤工业分析结果 | 第29-31页 |
| 3.9.1 水分测定结果 | 第29-30页 |
| 3.9.2 灰分测定试验结果 | 第30-31页 |
| 3.9.3 挥发分测定结果 | 第31页 |
| 3.10 型煤黏结指数的测定 | 第31-32页 |
| 3.10.1 计算公式 | 第31页 |
| 3.10.2 实验结果 | 第31-32页 |
| 3.11 型煤煤灰熔融性测试 | 第32-33页 |
| 3.12 型煤发热量测定 | 第33-34页 |
| 3.12.1 计算公式 | 第33页 |
| 3.12.2 实验结果 | 第33-34页 |
| 4. 结论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