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面孔表情和面孔性别信息交互作用加工机制及发展特点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1-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6页
    1.1 面孔加工解释模型第13-19页
        1.1.1 Bruce-Young的功能性面孔认知模型第13-15页
        1.1.2 Haxby的面部认知分布式神经模型第15-16页
        1.1.3 多级知觉整合模型第16-17页
        1.1.4 AdolPhs以时间为函数的面孔表情加工模型第17-19页
    1.2 面孔性别识别和表情识别的研究综述第19-32页
        1.2.1 面孔性别识别研究综述第19-22页
            1.2.1.1 面孔性别信息的加工特点第19-20页
            1.2.1.2 面孔性别识别脑皮层处理区域第20-21页
            1.2.1.3 面孔性别识别ERP研究第21-22页
        1.2.2 面孔表情识别研究综述第22-25页
            1.2.2.1 面孔表情信息的加工特点第22-23页
            1.2.2.2 表情识别的脑皮层处理区域第23-24页
            1.2.2.3 表情识别的ERP研究第24-25页
        1.2.3 面孔表情和性别识别相互关系综述第25-32页
            1.2.3.1 情绪信息与性别信息加工的加工效率和优先性第26-27页
            1.2.3.2 面孔表情信息与性别信息之间的加工关系第27-31页
            1.2.3.3 面孔表情与性别信息加工受被试变量的调节第31-32页
    1.3 面孔性别和面孔表情的相互影响解释机制第32-36页
        1.3.1 自下而上作用机制第32-34页
        1.3.2 自上而下作用机制第34-36页
第二章 问题提出和研究框架第36-42页
    2.1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分析第36-39页
        2.1.1 材料标准化程度不够第36页
        2.1.2 被试变量鲜有考虑第36页
        2.1.3 缺乏表情和性别信息加工相互关系多样化结论的理论整合第36-38页
        2.1.4 缺乏表情和性别信息集成加工的脑机制了解第38-39页
    2.2 研究总体框架第39页
    2.3 研究目的及假设第39-40页
        2.3.1 研究目的第39-40页
        2.3.2 研究假设第40页
    2.4 研究意义第40-41页
    2.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41-42页
第三章 研究一高兴、愤怒表情和性别信息交互作用加工的神经机制第42-55页
    3.1 实验1 高兴、愤怒表情和面孔性别信息交互作用加工的神经机制第42-55页
        3.1.1 实验目的第42页
        3.1.2 实验程序及方法第42-45页
            3.1.2.1 被试第42页
            3.1.2.2 实验材料评定及选择第42-43页
            3.1.2.3 实验程序及设计第43-44页
            3.1.2.4 EEG记录和分析第44-45页
        3.1.3 实验结果第45-50页
            3.1.3.1 行为数据结果第45-47页
            3.1.3.2 ERP数据结果第47-50页
        3.1.4 讨论第50-54页
            3.1.4.1 行为结果讨论第50-52页
            3.1.4.2 脑电结果讨论第52-54页
        3.1.5 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研究二信息强度变化对面孔表情和性别信息交互作用加工的影响第55-76页
    4.1 实验2 降低性别信息强度对面孔表情和性别信息交互作用加工的影响第55-65页
        4.1.1 实验目的第55页
        4.1.2 实验程序及方法第55-57页
            4.1.2.1 被试第55页
            4.1.2.2 实验材料第55-56页
            4.1.2.3 实验程序及设计第56页
            4.1.2.4 EEG记录和分析第56-57页
        4.1.3 实验结果第57-62页
            4.1.3.1 行为数据结果第57-59页
            4.1.3.2 脑电数据结果第59-62页
        4.1.4 讨论第62-64页
            4.1.4.1 行为结果讨论第62-63页
            4.1.4.2 脑电结果讨论第63-64页
        4.1.5 小结第64-65页
    4.2 实验3 降低表情信息强度对面孔表情和性别信息交互作用加工的影响第65-76页
        4.2.1 实验目的第65页
        4.2.2 实验程序及方法第65-66页
            4.2.2.1 被试第65页
            4.2.2.2 实验材料第65-66页
            4.2.2.3 实验程序及设计第66页
            4.2.2.4 EEG记录和分析第66页
        4.2.3 实验结果第66-72页
            4.2.3.1 行为数据结果第66-68页
            4.2.3.2 脑电数据结果第68-72页
        4.2.4 讨论第72-74页
            4.2.4.1 行为数据结果讨论第72-73页
            4.2.4.2 脑电数据结果讨论第73-74页
        4.2.5 小结第74-76页
第五章 研究三表情类型对面孔表情和性别信息交互作用加工的影响第76-85页
    5.1 实验4 愤怒、悲伤表情与性别信息交互作用加工的特点及神经机制研究第76-85页
        5.1.1 实验目的第76页
        5.1.2 实验程序及方法第76-77页
            5.1.2.1 被试第76页
            5.1.2.2 实验材料第76页
            5.1.2.3 实验程序及设计第76页
            5.1.2.4 EEG记录和分析第76-77页
        5.1.3 实验结果第77-82页
            5.1.3.1 行为数据结果第77-79页
            5.1.3.2 脑电数据结果第79-82页
        5.1.4 讨论第82-84页
            5.1.4.1 行为学数据结果讨论第82-83页
            5.1.4.2 脑电数据结果讨论第83-84页
        5.1.5 小结第84-85页
第六章 研究四面孔表情和性别信息加工的发展研究第85-98页
    6.1 实验5 6-7岁儿童面孔表情和性别识别的交互作用研究第86-90页
        6.1.1 实验目的第86页
        6.1.2 实验方法和程序第86页
            6.1.2.1 被试第86页
            6.1.2.2 实验材料第86页
            6.1.2.3 实验程序及设计第86页
        6.1.3 实验结果第86-89页
        6.1.4 讨论第89-90页
    6.2 实验6 13-14岁青少年面孔表情和性别识别的交互作用研究第90-94页
        6.2.1 实验目的第90页
        6.2.2 实验方法和程序第90页
            6.2.2.1 被试第90页
            6.2.2.2 实验材料第90页
        6.2.3 实验程序及设计第90页
        6.2.4 实验结果第90-93页
        6.2.5 讨论第93-94页
    6.3 实验7 65岁以上老人面孔表情和性别识别的交互作用研究第94-98页
        6.3.1 实验目的第94页
        6.3.2 实验方法和程序第94页
            6.3.2.1 被试第94页
            6.3.2.2 实验材料第94页
        6.3.3 实验程序及设计第94页
        6.3.4 实验结果第94-96页
        6.3.5 讨论第96-98页
第七章 综合讨论第98-104页
    7.1 综合讨论第98-102页
        7.1.1 更为全面的证实了面孔表情和性别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第98-99页
        7.1.2 信息强度影响面孔表情和性别交互作用加工第99-100页
        7.1.3 表情类型会影响面孔表情和性别的交互作用加工第100-101页
        7.1.4 年龄影响面孔表情和面孔性别交互作用加工第101-102页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第102-104页
第八章 结论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20页
附录一第120-121页
附录二第121-12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23-124页
后记第124-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dSe/ZnS量子点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体内的分布
下一篇:Nogo-B在急性肺损伤肺泡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