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1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9页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9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9-11页 |
第2章 同性结合的概述 | 第11-14页 |
2.1 同性恋现象的历史记载 | 第11页 |
2.1.1 西方国家古代关于同性恋现象的历史记载 | 第11页 |
2.1.2 我国古代关于同性恋现象的历史记载 | 第11页 |
2.2 对同性恋现象认识的演变 | 第11-14页 |
第3章 境外主要国家(地区)同性结合立法模式的分析 | 第14-19页 |
3.1 近代世界各国的同性平权运动 | 第14-15页 |
3.1.1 德国的同性平权运动 | 第14页 |
3.1.2 英国的沃尔芬登报告 | 第14-15页 |
3.2 世界同性结合合法化的现状及演进 | 第15-16页 |
3.3 国外同性结合立法模式分析 | 第16-19页 |
第4章 我国构建同性结合制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 第19-25页 |
4.1 我国同性结合法律认可制度的困境 | 第19-20页 |
4.2 构建同性结合法律认可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 第20-21页 |
4.2.1 同性恋群体数量庞大 | 第20页 |
4.2.2 同性恋群体心理压力大 | 第20-21页 |
4.2.3 同性恋群体的婚姻状况值得关注 | 第21页 |
4.2.4 同性结合制度的法律空白 | 第21页 |
4.3 构建同性结合法律认可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21-25页 |
4.3.1 同性恋非罪化 | 第21-22页 |
4.3.2 同性恋去病化 | 第22页 |
4.3.3 构建同性结合法律认可制度的现实基础 | 第22-23页 |
4.3.4 构建同性结合法律认可制度的法理基础 | 第23-25页 |
第5章 构建我国同性结合立法的建议 | 第25-30页 |
5.1 同性结合立法模式的借鉴与选择 | 第25-26页 |
5.1.1 伴侣模式、互助契约模式和婚姻模式的比较 | 第25页 |
5.1.2 适合中国国情的立法模式选择 | 第25-26页 |
5.2 我国《同性家庭伴侣法》的制度设计 | 第26-30页 |
5.2.1 适用对象 | 第26页 |
5.2.2 同性伴侣关系的缔结与解除 | 第26-27页 |
5.2.3 同性伴侣间的权利义务 | 第27-28页 |
5.2.4 同性伴侣的收养问题 | 第28-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