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保护学论文--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

松树蜂Sirex noctilio与其共生菌Amylostereum areolatum对寄主树木的协同危害作用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1 引言第16-36页
    1.1 松树蜂及其共生菌基本介绍第17-23页
        1.1.1 树蜂科及树蜂属简要介绍第17-19页
        1.1.2 松树蜂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第19-21页
        1.1.3 树蜂科昆虫共生菌的分类地位第21-22页
            1.1.3.1 松树蜂共生菌的分类地位第21页
            1.1.3.2 树蜂科昆虫共生菌种类概括第21-22页
        1.1.4 松树蜂与共生菌的共生关系研究第22-23页
    1.2 松树蜂共生菌的研究进展第23-25页
        1.2.1 松树蜂共生菌的生物生态学研究第23-24页
        1.2.2 松树蜂共生菌的真菌病理学研究第24-25页
        1.2.3 松树蜂共生菌的种群遗传学第25页
    1.3 松树蜂毒素的研究进展第25-27页
        1.3.1 松树蜂毒素对寄主树木的危害第25-26页
        1.3.2 松树蜂毒素的主成分分析及毒理学研究第26-27页
    1.4 松树蜂毒素和共生菌在危害寄主树木时的协同关系第27页
    1.5 白腐真菌研究进展第27-29页
        1.5.1 白腐真菌介绍第27-28页
        1.5.2 白腐真菌的胞外酶系第28页
        1.5.3 白腐真菌对木质素的降解第28-29页
    1.6 真菌漆酶研究进展第29-32页
        1.6.1 漆酶的基本概念和种类第30页
        1.6.2 真菌漆酶的生物学特性及漆酶活力的测定方法第30-32页
        1.6.3 真菌漆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第32页
    1.7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第32-36页
        1.7.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32-33页
        1.7.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第33-36页
2 松树蜂共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第36-50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6-41页
        2.1.1 松树蜂采样地概况第36页
        2.1.2 松树蜂受害株的选择及供试虫源第36页
        2.1.3 松树蜂雌成虫的解剖观察及贮菌囊的分离第36-38页
        2.1.4 共生菌的室内接种培养及菌落形态观察第38页
        2.1.5 共生菌总DNA的提取及PCR反应条件第38页
        2.1.6 电泳检测、克隆和测序第38-39页
        2.1.7 系统发育第39-40页
        2.1.8 不同菌株之间的生长兼容性测试(VCG Test)第40-41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41-48页
        2.2.1 受害木的松树蜂羽化情况调查第41-42页
        2.2.2 松树蜂雌虫的解剖观察第42-43页
        2.2.3 共生菌的形态鉴定第43-45页
        2.2.4 共生菌的ITS鉴定第45-46页
        2.2.5 系统发育第46-47页
        2.2.6 不同菌株之间的生长兼容性测试(VCG Test)第47-48页
    2.3 小结与讨论第48-50页
3 松树蜂共生菌的生物生态学初步研究第50-58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0-52页
        3.1.1 供试菌种的选择第50页
        3.1.2 菌种的保藏方法第50页
        3.1.3 基础培养基配方第50-51页
        3.1.4 不同pH环境对A.areolatum YQL03生物量的影响第51页
        3.1.5 A.areolatum YQL03最适生长温度的测定第51-52页
        3.1.6 不同碳氮比(C/N)对A.areolatum YQL03生物量的影响第52页
        3.1.7 A.areolatum YQL03生长曲线测定第52页
        3.1.8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第52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2-56页
        3.2.1 不同pH环境对A.areolatum YQL03生物量的影响第52-53页
        3.2.2 A.areolatum YQL03最适生长温度的测定第53-54页
        3.2.3 不同碳氮比(C/N)对A.areolatum YQL03生物量的影响第54-55页
        3.2.4 A areolatum YQL03生长曲线测定第55-56页
    3.3 小结与讨论第56-58页
4 松树蜂毒素对共生菌漆酶活力的影响第58-68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9-60页
        4.1.1 供试菌种的选择第59页
        4.1.2 松树蜂毒素溶液的制备第59页
        4.1.3 A.areolatum YQL03漆酶的发酵培养条件第59-60页
        4.1.4 漆酶活力的测定方法第60页
        4.1.5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第60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60-65页
        4.2.1 毒素溶液的漆酶活力测定第60-61页
        4.2.2 毒素对菌株A.areolatum YQL03漆酶活力的影响第61-65页
    4.3 小结与讨论第65-68页
5 松树蜂共生菌漆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转录水平研究第68-96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68-80页
        5.1.1 供试菌种的选择第68页
        5.1.2 菌株A.areolatum YQL03培养条件第68页
        5.1.3 实验所需试剂第68-69页
        5.1.4 实验所需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第69页
        5.1.5 主要使用仪器第69页
        5.1.6 引物设计第69-70页
        5.1.7 总RNA的提取第70-71页
        5.1.8 反转录第71-73页
            5.1.8.1 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71-72页
            5.1.8.2 3'-RACE-ready cDNA模板的合成第72页
            5.1.8.3 5'-RACE-ready cDNA模板的合成第72-73页
        5.1.9 PCR扩增、回收、连接、转化及测序第73-79页
            5.1.9.1 菌株A.areolatum YQL03漆酶基因保守片段的扩增第73-74页
            5.1.9.2     3’-RACEPClU广增第74页
            5.1.9.3 5'-RACE PCR扩增第74-75页
            5.1.9.4 菌株A areolatum YQL03漆酶基因cDNA全长的验证第75-76页
            5.1.9.5 内参基因的PCR扩增第76页
            5.1.9.6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第76-77页
            5.1.9.7 DNA片段的回收与纯化第77-78页
            5.1.9.8 目的片段与pMD-18T载体的连接第78页
            5.1.9.9 大肠杆菌的转化(热击法)第78-79页
            5.1.9.10 测序第79页
        5.1.10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79页
        5.1.11 qRT-PCR分析菌株A.areolatum YQL03漆酶基因的表达水平第79-80页
            5.1.11.1 内参基因标准品的制备及标准曲线的制作第79-80页
            5.1.11.2 内参基因的qRT-PCR扩增第80页
            5.1.11.3 目的基因标准曲线的制作第80页
            5.1.11.4 目的基因的qRT-PCR扩增第80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80-94页
        5.2.1 菌株A.areolatum YQL03RNA的提取第80-82页
        5.2.2 菌株A.areolatum YQL03漆酶基因保守片段的扩增第82页
        5.2.3 漆酶基因的3’和5'RACE PCR及cDNA全长的序列的拼接第82-83页
        5.2.4 漆酶基因cDNA全长的验证及其氨基酸序列推导分析第83-87页
        5.2.5 内参基因的PCR扩增及测序第87-88页
        5.2.6 内参基因的标准曲线第88-90页
        5.2.7 内参基因在不同处理(不同培养条件)中的转录水平第90页
        5.2.8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及测序第90-91页
        5.2.9 目的基因的标准曲线第91-93页
        5.2.10 目的基因在不同处理(不同培养条件)中的转录水平第93-94页
    5.3 小结与讨论第94-96页
6 基于RNA-Seq技术的共生菌转录组学研究第96-112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96-99页
        6.1.1 供试菌种的选择第96页
        6.1.2 菌株A.areolatum YQL03培养条件第96页
        6.1.3 样品RNA的制备和I llumina测序第96-97页
        6.1.4 序列组装第97页
        6.1.5 功能注释和生物路径分析第97-98页
        6.1.6 共生菌致病性相关基因的筛选与分析第98页
        6.1.7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第98-99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99-109页
        6.2.1 RNA样品检测第99-100页
        6.2.2 I llumina测序与组装第100-103页
        6.2.3 功能注释与代谢分析第103页
        6.2.4 GO(Gene ontology)分类第103-104页
        6.2.5 KOG分类第104-105页
        6.2.6 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注释第105-106页
        6.2.7 共生菌致病性相关基因的筛选与分析第106-108页
        6.2.8 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第108-109页
    6.3 小结与讨论第109-112页
7 主要结论及创新第112-114页
    7.1 主要结论第112-113页
    7.2 主要创新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7页
个人简介第127-128页
导师简介第128-130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清单第130-131页
致谢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网膜包裹胰肠吻合口预防术后胰瘘的临床疗效
下一篇:加速康复外科在肝切除术中应用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