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软土本构模型理论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土体参数选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基坑开挖引起隧道变形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土体本构模型的分析 | 第20-33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弹性本构模型 | 第20-23页 |
2.2.1 线弹性模型 | 第20-21页 |
2.2.2 非线弹性模型 | 第21-23页 |
2.3 理想弹塑性本构模型 | 第23-28页 |
2.3.1 摩尔—库伦本构模型 | 第23-24页 |
2.3.2 Drucker-Prager(D-P)本构模型 | 第24-25页 |
2.3.3 修正剑桥模型(Modified Cam-clay) | 第25-26页 |
2.3.4 帽盖本构模型(Cap Model) | 第26-28页 |
2.4 硬化土模型(HARDENING SOIL) | 第28-30页 |
2.5 本构模型的评价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深圳前海区软土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第33-68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软土物理性质试验 | 第33-38页 |
3.2.1 土样含水率 | 第34页 |
3.2.2 土样密度 | 第34-35页 |
3.2.3 土样比重 | 第35-36页 |
3.2.4 土样界限含水率 | 第36-37页 |
3.2.5 土样颗粒分析试验 | 第37-38页 |
3.3 一维固结压缩试验 | 第38-44页 |
3.3.1 试验方案及步骤 | 第38-39页 |
3.3.2 试验数据处理 | 第39-40页 |
3.3.3 试验成果分析 | 第40-44页 |
3.4 软土三轴试验 | 第44-48页 |
3.4.1 试验仪器及试样制备安装 | 第44-48页 |
3.4.1.1GDS三轴仪 | 第44-46页 |
3.4.1.2 GDS三轴仪工作原理 | 第46页 |
3.4.1.3 试样制备及安装 | 第46-48页 |
3.5 软土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特性研究 | 第48-56页 |
3.5.1 试验目的及方案 | 第48页 |
3.5.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8-56页 |
3.6 软土三轴固结排水加载剪切特性研究 | 第56-59页 |
3.6.1 试验目的及方案 | 第56-57页 |
3.6.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3.7 软土三轴固结排水侧向卸载特性研究 | 第59-61页 |
3.7.1 试验目的 | 第59页 |
3.7.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3.8 软土三轴固结排水加载—卸载—再加载特性研究 | 第61-63页 |
3.8.1 试验目的及方案 | 第61页 |
3.8.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3.9 试验结果关系分析 | 第63-66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4章 深圳前海深基坑开挖对邻近隧道影响的三维数值分析 | 第68-97页 |
4.1 引言 | 第68页 |
4.2 工程背景 | 第68-69页 |
4.2.1 工程概况 | 第68-69页 |
4.3 有限元模型及参数选取 | 第69-80页 |
4.3.1 计算几何模型及地层划分 | 第69-71页 |
4.3.2 基坑及隧道结构模拟 | 第71-76页 |
4.3.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76-79页 |
4.3.4 基坑开挖施工工况模拟 | 第79-80页 |
4.4 土层本构模型参数选取 | 第80-83页 |
4.4.1 摩尔-库伦模型(MC) | 第80页 |
4.4.2 修正剑桥模型(MCC) | 第80-82页 |
4.4.3 硬化土模型(H-S) | 第82-83页 |
4.5 H-S模型计算分析 | 第83-90页 |
4.5.1 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分析 | 第83-84页 |
4.5.2 基坑外地表沉降特征分析 | 第84-86页 |
4.5.3 地铁隧道变形特征分析 | 第86-90页 |
4.6 不同本构模型的计算分析 | 第90-92页 |
4.7 不同H-S模型参数计算分析 | 第92-95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5章 深基坑开挖对邻近隧道变形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97-119页 |
5.1 引言 | 第97页 |
5.2 内支撑刚度影响分析 | 第97-101页 |
5.3 地下连续墙厚度影响分析 | 第101-103页 |
5.4 地下连续墙插入比影响分析 | 第103-105页 |
5.5 基坑与隧道水平间距的变化影响分析 | 第105-107页 |
5.6 隧道埋深的变化影响分析 | 第107-109页 |
5.7 隧道变形因素影响分析 | 第109-117页 |
5.7.1 灰色关联分析法原理 | 第110-112页 |
5.7.2 建立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2-117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6章 控制基坑开挖对邻近隧道影响的措施 | 第119-126页 |
6.1 引言 | 第119页 |
6.2 基坑及隧道安全评价标准 | 第119-121页 |
6.3 控制隧道变形措施 | 第121-125页 |
6.3.1 基坑变形控制 | 第121-123页 |
6.3.2 加强变形监测 | 第123-124页 |
6.3.3 隧道保护措施 | 第124-12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29页 |
7.1 结论 | 第126-127页 |
7.2 展望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