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雷锋的变形记--基于雷锋图像的政治文化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8-9页 |
| 1.2 研究现状及其述评 | 第9-12页 |
| 1.3 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2页 |
| 1.4 研究的方法、创新与不足 | 第12-14页 |
| 2 新世纪雷锋图像的四种变形 | 第14-23页 |
| 2.1 改编 | 第14-16页 |
| 2.2 模仿 | 第16-18页 |
| 2.3 借用 | 第18-20页 |
| 2.4 恶搞 | 第20-23页 |
| 3 雷锋图像变形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23-31页 |
| 3.1 大众文化的兴起 | 第23-26页 |
| 3.1.1 大众文化兴起的背景 | 第23-24页 |
| 3.1.2 大众文化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 3.1.3 中国新世纪大众文化的特征 | 第25页 |
| 3.1.4 大众文化兴起下的雷锋 | 第25-26页 |
| 3.2 消费主义的盛行 | 第26-28页 |
| 3.2.1 消费主义盛行的背景 | 第26-27页 |
| 3.2.2 消费主义的主要特征 | 第27页 |
| 3.2.3 消费主义文化下的雷锋 | 第27-28页 |
| 3.3 社会认同的碎裂 | 第28-31页 |
| 3.3.1 多元化社会的可能性 | 第28-29页 |
| 3.3.2 碎片化社会 | 第29页 |
| 3.3.3 社会文化认同分裂 | 第29-31页 |
| 4 作为图像意识形态象征的雷锋:历史与现状 | 第31-37页 |
| 4.1 意识形态的基本定义和中国情景 | 第31-33页 |
| 4.2 图像与意识形态 | 第33-34页 |
| 4.3 雷锋如何成为意识形态象征 | 第34-35页 |
| 4.4 现状:新世纪雷锋为意识形态象征的现状 | 第35-37页 |
| 5 雷锋变形的意识形态叙事:重构、征用与消解 | 第37-42页 |
| 5.1 意识形态的重构 | 第37-39页 |
| 5.1.1 改编:新世纪对意识形态展布方式的要求 | 第37-38页 |
| 5.1.2 模仿:毛泽东时代意识形态的乡愁 | 第38-39页 |
| 5.2 借用:意识形态的征用 | 第39页 |
| 5.3 恶搞:意识形态的消解 | 第39-42页 |
| 6 结语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