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及动态本构模型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7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1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第14-17页
        1.2.2 混合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第17-18页
    1.3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动力性能研究现状第18-21页
    1.4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本构模型研究现状第21-24页
    1.5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现状总结第24-25页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5-27页
第二章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原理第27-60页
    2.1 引言第27页
    2.2 PVAFRCC材料的设计准则第27-28页
    2.3 纤维桥接模型第28-36页
        2.3.1 单纤维拉拔模型第29-31页
            2.3.1.1 纤维完全脱粘前阶段第29-30页
            2.3.1.2 纤维拔出阶段第30-31页
        2.3.2 snubbing影响第31页
        2.3.3 纤维的桥接模型的建立第31-36页
            2.3.3.1 纤维的分布函数第32-33页
            2.3.3.2 考虑不同因素的纤维桥接模型第33-36页
    2.4 PVA纤维的拉拔实验结果分析第36-38页
    2.5 改进的PVA纤维桥接模型第38-45页
        2.5.1 基本假定第38页
        2.5.2 PVA纤维桥接模型的改进第38-40页
        2.5.3 开裂强度计算第40-42页
        2.5.4 改进的纤维桥接模型的验证第42-45页
    2.6 考虑纤维硬化拉断的桥接模型修正第45-48页
        2.6.1 修正考虑纤维断裂的桥接模型的验证第46-48页
    2.7 HFRCC材料的桥接模型第48-50页
    2.8 HFRCC材料的开裂强度第50-55页
    2.9 HFRCC材料的纤维临界体积掺量第55-58页
    2.10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三章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动力压缩性能第60-80页
    3.1 引言第60-61页
    3.2 材料及试样制备第61-63页
        3.2.1 配合比第61页
        3.2.2 原材料第61-63页
        3.2.3 试件制作第63页
    3.3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静态压缩试验第63-64页
    3.4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动态压缩试验第64-68页
        3.4.1 SHPB试验装置第64-65页
        3.4.2 SHPB试验方法与原理第65-67页
        3.4.3 SHPB试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第67-68页
    3.5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动态压缩性能分析第68-78页
        3.5.1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68-71页
        3.5.2 应力-应变曲线分析第71-74页
        3.5.3 动态抗压强度分析第74-75页
        3.5.4 动态峰值应变分析第75-76页
        3.5.5 冲击荷载下的韧性分析第76-78页
    3.6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四章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动力劈拉性能第80-93页
    4.1 引言第80-81页
    4.2 巴西圆盘劈裂试验原理第81-83页
    4.3 静态劈裂试验第83页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83-92页
        4.4.1 动态劈拉强度分析第83-88页
        4.4.2 能量耗散第88-90页
        4.4.3 破坏形态第90-92页
    4.5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五章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动态本构模型及有限元分析应用第93-122页
    5.1 引言第93页
    5.2 动态轴向拉伸模型第93-99页
        5.2.1 静态拉伸模型第93-94页
        5.2.2 应变率效应第94-99页
            5.2.2.1 动态强度增长因子第95-97页
            5.2.2.2 动态变形增长因子第97-99页
            5.2.2.3 动态拉伸模型第99页
    5.3 动态压缩模型第99-107页
        5.3.1 HJC模型第100-102页
        5.3.2 改进的HJC本构模型第102-107页
            5.3.2.1 纤维的增强第103-104页
            5.3.2.2 应变率效应第104-105页
            5.3.2.3 纤维的增韧第105-107页
            5.3.2.4 改进的HJC模型第107页
    5.4 动态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第107-121页
        5.4.1 动态拉伸模型有限元的实现第107-108页
        5.4.2 材料的二次开发第108-111页
        5.4.3 动态本构模型的验证第111-118页
            5.4.3.1 单元模型第112-113页
            5.4.3.2 SHPB压缩试验模拟第113-116页
            5.4.3.3 SHPB劈裂试验模拟第116-118页
        5.4.4 不同纤维掺量和应变率下的HFRCC的SHPB压缩和劈裂试验模拟第118-121页
            5.4.4.1 不同纤维掺量和应变率下的HFRCC的SHPB压缩试验模拟第118-120页
            5.4.4.2 不同纤维掺量和应变率下的HFRCC的SHPB劈裂试验模拟第120-121页
    5.5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第六章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冲击数值分析第122-135页
    6.1 引言第122页
    6.2 弹体侵彻靶板的特点第122-123页
    6.3 弹体侵彻PVAFRCC和HFRCC靶板的数值模拟第123-128页
        6.3.1 有限元模型与材料参数第123-124页
        6.3.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124-128页
            6.3.2.1 侵彻深度第124-125页
            6.3.2.2 弹体的速度时程曲线第125-126页
            6.3.2.3 靶板的破坏形态第126-128页
    6.4 低速撞击PVAFRCC和HFRCC板的数值模拟第128-133页
        6.4.1 有限元模型与材料参数第128-129页
        6.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129-133页
            6.4.2.1 冲击次数与挠度第129-130页
            6.4.2.2 冲击速度时程曲第130-132页
            6.4.2.3 PVAFRCC和HFRCC板的破坏形态第132-133页
    6.5 本章小结第133-13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35-140页
    7.1 本文的工作与结论第135-137页
    7.2 本文的创新点第137-138页
    7.3 工作展望第138-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9页
附录第149-15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4-156页
致谢第156-157页
附件第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制造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
下一篇:超高分辨率显示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