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的目的 | 第12-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3 简要述评 | 第17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1.5.1 创新点 | 第18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2 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30页 |
2.1 我国农田水利发展概述 | 第20-23页 |
2.2 农田水利建设的概念、主要内容、基本特征 | 第23-26页 |
2.2.1 农田水利建设的概念 | 第23页 |
2.2.2 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2.2.3 农田水利建设的特征 | 第24-26页 |
2.3 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关理论 | 第26-28页 |
2.3.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6-27页 |
2.3.2 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 | 第27-28页 |
2.4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意义 | 第28-30页 |
3 潍坊市寒亭区农田水利建设现状分析 | 第30-46页 |
3.1 潍坊市寒亭区概况 | 第30-35页 |
3.1.1 自然条件 | 第31-34页 |
3.1.2 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 第34页 |
3.1.3 农业生产状况 | 第34-35页 |
3.2 潍坊市寒亭区农田水利建设情况分析 | 第35-37页 |
3.2.1 农田灌溉情况 | 第35-37页 |
3.2.2 农田排涝情况 | 第37页 |
3.3 潍坊市寒亭区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做法 | 第37-41页 |
3.3.1 进一步完善抗旱防洪体系建设 | 第37-38页 |
3.3.2“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 第38-41页 |
3.3.3 加强防汛抗旱减灾宣传教育,普及防汛抗旱减灾知识 | 第41页 |
3.4 潍坊市寒亭区农田水利建设取得的成效 | 第41-46页 |
3.4.1 农业增产显著 | 第41-43页 |
3.4.2 农民收入增长显著 | 第43-44页 |
3.4.3 改善了生态环境 | 第44-46页 |
4 寒亭区农田水利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 | 第46-54页 |
4.1 寒亭区农田水利建设存在问题 | 第46-49页 |
4.1.1 水资源短缺、浪费、污染现象仍然存在 | 第46-47页 |
4.1.2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 | 第47-48页 |
4.1.3 灌排设施不配套问题突出 | 第48页 |
4.1.4 农民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 第48-49页 |
4.1.5 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 | 第49页 |
4.2 寒亭区农田水利建设存在问题原因剖析 | 第49-54页 |
4.2.1 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 第49-50页 |
4.2.2 农田水利设施产权界定不明、责任不明 | 第50-52页 |
4.2.3 农村社会结构发生着急剧变化 | 第52-54页 |
5 进一步加强潍坊市寒亭区农田水利建设的措施 | 第54-63页 |
5.1 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目标与规划 | 第54-56页 |
5.1.1 发展目标 | 第54-55页 |
5.1.2 发展规划 | 第55-56页 |
5.2 农田水利建设的措施 | 第56-63页 |
5.2.1 政府加强组织领导 | 第56-57页 |
5.2.2 调动农民、农村组织参加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 第57-59页 |
5.2.3 建立完善的资金投入机制 | 第59-60页 |
5.2.4 建立健全农田水利设施建后管理机制 | 第60-61页 |
5.2.5 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规划,规范各类涉水行为 | 第61页 |
5.2.6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 第61-63页 |
6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63-6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7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8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