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纳米导电高分子聚合物 | 第14页 |
1.2 纳米导电聚合物的结构 | 第14-15页 |
1.3 纳米导电高分子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硬模板法 | 第16页 |
1.3.2 软模板法 | 第16-17页 |
1.3.3 无模板法 | 第17页 |
1.4 典型的纳米结构导电聚合物 | 第17-19页 |
1.4.1 聚苯胺(PANI) | 第17-19页 |
1.4.2 聚吡咯(PPy) | 第19页 |
1.5 导电聚合物在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19-23页 |
1.5.1 气体传感器 | 第20-21页 |
1.5.2 pH传感器 | 第21页 |
1.5.3 生物传感器 | 第21-22页 |
1.5.4 人工传感器 | 第22-23页 |
1.6 气体传感器的基底 | 第23-26页 |
1.6.1 传统的气体传感器基底 | 第23-24页 |
1.6.2 透明导电薄膜及其应用 | 第24-26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原料和表征 | 第28-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2.2 表征手段 | 第29-30页 |
2.3 气敏性能测试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氧化锌为模板的分级结构聚苯胺微球导电薄膜的制备与气敏性能研究 | 第32-44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分级结构聚苯胺微球的制备 | 第33页 |
3.2.1 合成氧化锌微球 | 第33页 |
3.2.2 合成盐酸掺杂的聚苯胺纳米纤维和分级结构的聚苯胺微球导电薄膜 | 第33页 |
3.3 分级结构聚苯胺微球的形貌和结构 | 第33-37页 |
3.4 分级结构聚苯胺微球的气敏性能 | 第37-42页 |
3.4.1 牺牲性模板氧化锌的加入量对分级结构聚苯胺微球气敏性能的影响 | 第37页 |
3.4.2 气体浓度对分级结构聚苯胺微球气敏性能的影响 | 第37-40页 |
3.4.3 分级结构聚苯胺微球的选择性 | 第40页 |
3.4.4 分级结构聚苯胺微球的暂态响应的非线性拟合 | 第40-41页 |
3.4.5 分级结构聚苯胺微球对氨气的气敏机理 | 第41-42页 |
3.5 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氧化锌为牺牲性模板的棒状聚吡咯导电薄膜的制备与气敏性能研究 | 第44-56页 |
4.1 引言 | 第44-45页 |
4.2 棒状聚吡咯的制备 | 第45页 |
4.2.1 合成一维(1D)氧化锌纳米棒 | 第45页 |
4.2.2 合成聚吡咯纳米颗粒和棒状聚吡咯 | 第45页 |
4.3 棒状聚吡咯的形貌和结构 | 第45-50页 |
4.4 棒状聚吡咯的气敏性能 | 第50-54页 |
4.4.1 牺牲性模板氧化锌的加入量对棒状聚吡咯气敏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4.4.2 气体浓度对棒状聚吡咯气敏性能的影响 | 第51-52页 |
4.4.3 棒状聚吡咯的选择性 | 第52-53页 |
4.4.4 棒状聚吡咯对二氧化氮的气敏机理 | 第53-54页 |
4.5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8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68-69页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