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晶体学论文

闪烁晶体Cs2NaGdBr6:Ce的生长与闪烁性能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3-35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卤化物闪烁晶体发光机理简介第14-17页
        1.2.1 本征发光和非本征发光第15-17页
        1.2.2 镧系元素的 5d-4f跃迁第17页
    1.3 钾冰晶石型Cs_2NaGdBr_6:Ce晶体的发光原理第17-20页
        1.3.1 Cs_2NaGdBr_6:Ce晶体的发光中心第17-18页
        1.3.2 Cs_2NaGdBr_6:Ce晶体的发光机制第18-20页
    1.4 晶体生长理论第20-25页
        1.4.1 晶体生长方法简介第20-21页
        1.4.2 常见的从熔体中生长晶体的方法第21-25页
            1.4.2.1 提拉法第21-23页
            1.4.2.2 坩埚下降法第23-25页
    1.5 表征晶体性能的参数第25-28页
        1.5.1 紫外-可见荧光光谱和X射线激发发射光谱第25页
        1.5.2 透过率第25-26页
        1.5.3 光输出第26页
        1.5.4 能量分辨率第26-27页
        1.5.5 衰减时间第27-28页
    1.6 钾冰晶石型晶体的研究现状第28-29页
    1.7 常见的钾冰晶石型闪烁晶体第29-32页
        1.7.1 Cs_2NaLaBr_6:Ce晶体第30页
        1.7.2 Cs_2LiYCl_6:Ce晶体第30-31页
        1.7.3 Cs_2LiGdCl_6:Ce晶体第31页
        1.7.4 Cs_2NaGdBr_6:Ce晶体第31-32页
    1.8 本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第32-35页
        1.8.1 选题依据第32-33页
        1.8.2 研究内容第33-34页
        1.8.3 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第34-35页
2 Cs_2NaGdBr_6:Ce晶体测试方法及仪器第35-41页
    2.1 Cs_2NaGdBr_6:Ce晶体生长设备和原料第35页
    2.2 表征样品晶体的结构和性能的测试方法和仪器第35-41页
        2.2.1 热分析(DSC/TG)第35-36页
        2.2.2 X射线衍射分析(X-ray diffraction)第36-37页
        2.2.3 紫外-可见荧光光谱测试第37-38页
        2.2.4 X射线激发发射光谱测试第38页
        2.2.5 透过率测试第38-39页
        2.2.6 晶体的光输出和能量分辨率(脉冲高度能谱)测试第39-40页
        2.2.7 衰减时间测试第40-41页
3 Cs_2NaGdBr_6:Ce晶体生长、加工和封装第41-52页
    3.1 Cs_2NaGdBr_6:Ce晶体的生长第41-47页
        3.1.1 坩埚清洗第41-42页
        3.1.2 装料和封管第42-43页
        3.1.3 Cs_2NaGdBr_6:Ce单晶生长第43-47页
    3.2 晶体的缺陷与开裂第47-49页
        3.2.1 缺陷第47-48页
        3.2.2 开裂第48页
        3.2.3 减少晶体缺陷和缓解晶体开裂的措施第48-49页
    3.3 Cs_2NaGdBr_6:Ce闪烁晶体的加工和封装第49-51页
    3.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4 Cs_2NaGdBr_6:Ce晶体的结构和性能表征第52-58页
    4.1 Cs_2NaGdBr_6:Ce晶体的结构表征第52-53页
        4.1.1 DSC/TG分析第52页
        4.1.2 XRD分析第52-53页
    4.2 Cs_2NaGdBr_6:Ce晶体的性能表征第53-57页
        4.2.1 Cs_2NaGdBr_6:Ce晶体的紫外可见荧光光谱第53-54页
        4.2.2 Cs_2NaGdBr_6:Ce晶体的X射线激发发射光谱第54页
        4.2.3 Cs_2NaGdBr_6:Ce晶体的透过率第54-55页
        4.2.4 Cs_2NaGdBr_6:Ce晶体的脉冲高度谱第55-56页
        4.2.5 Cs_2NaGdBr_6:Ce晶体的衰减时间第56-57页
    4.3 本章小结第57-58页
5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5.1 结论第58-59页
    5.2 论文创新点第59页
    5.3 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作者简历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RM的高炉冷却壁微小水温差高精度无线监测系统
下一篇:污水微生物自动检测与轮廓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