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3-21页 |
一、中医对DR的认识 | 第13-16页 |
1. 血瘀是DR的病理基础,贯穿DR发生发展的始终 | 第13页 |
2. DR血瘀证的发病机理 | 第13-14页 |
3. DR从瘀论治的临床应用 | 第14-16页 |
4. DR血瘀证的传统中医辨证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 | 第16页 |
二、DR血瘀病机与现代医学指标相关性研究概述 | 第16-19页 |
1. 微循环障碍 | 第16-17页 |
2. 血液流变学 | 第17页 |
3. 血管内皮功能紊乱 | 第17-18页 |
4. 血小板活化 | 第18页 |
5. 血栓前分子标志物 | 第18-19页 |
6. 粘附分子 | 第19页 |
三、本课题立题依据 | 第19-21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1-30页 |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2. 诊断标准 | 第21-22页 |
3. 纳入标准 | 第22页 |
4. 排除标准 | 第22页 |
5.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22-23页 |
二、研究结果 | 第23-30页 |
1. 一般情况 | 第23-24页 |
2. DR与血瘀证的关系研究 | 第24-25页 |
3. DR与3-DG及其他理化指标的关系 | 第25-28页 |
4. DR、血瘀证与病程的关系 | 第28-30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0-36页 |
1. 传统辨证方法对DR血瘀病机的辨识意义 | 第30页 |
2. 病证结合,辨DR血瘀病机 | 第30-31页 |
3. DR血瘀病机的综合辨识要点 | 第31-34页 |
4. 吴门医派“久病入络”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 | 第34-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本课题创新点 | 第37-38页 |
展望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附录 | 第45-47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47-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