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1-14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2 研究构想 | 第12页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5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第14-17页 |
1 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概念及分型 | 第14页 |
2 颅内压增高的概念 | 第14页 |
3 TBI患者颅内压增高的病理机制 | 第14页 |
4 脑血流、血压、颅内压、脑灌注压的关系 | 第14-15页 |
5 颅内压、脑灌注的干预现状 | 第15页 |
6 头高位体位降低颅压的作用机理 | 第15-16页 |
7 经颅多普勒(TCD)在颅内压无创监测中的运用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第17-21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2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2.1 病例来源 | 第17页 |
2.2. 诊断标准 | 第17页 |
2.3 纳入标准 | 第17页 |
2.4 排除标准 | 第17-18页 |
2.5 中止和脱落标准 | 第18页 |
3 测量工具 | 第18页 |
4 干预方法 | 第18-19页 |
5、数据采集 | 第19页 |
5.1 采集方法 | 第19页 |
5.2 注意事项 | 第19页 |
6 评价指标 | 第19-20页 |
6.1 平均动脉压 | 第19页 |
6.2 脑血流参数 | 第19页 |
6.3 颅内压、脑灌注压的评价 | 第19-20页 |
7 质量控制 | 第20页 |
8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21-30页 |
1 一般资料 | 第21-22页 |
1.1 患者性别构成情况 | 第21页 |
1.2 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 第21页 |
1.3 患者Glasgow昏迷评分情况 | 第21-22页 |
1.4 患者疾病诊断构成情况 | 第22页 |
1.5 二组不同颅内压水平患者性别、年龄、疾病诊断的分布 | 第22页 |
2 观察指标分析 | 第22-29页 |
2.1 不同角度头高位患者颅内压、脑灌注压及平均动脉压的比较 | 第22-23页 |
2.2 不同角度头高位患者平均动脉压的比较 | 第23页 |
2.3 不同角度头高位患者颅内压的比较 | 第23-24页 |
2.4 不同角度头高位患者脑灌注压的比较 | 第24页 |
2.5 不同角度头高位不同颅内压水平患者平均动脉压、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比较 | 第24-26页 |
2.6 不同角度头高位不同颅内压水平患者平均动脉压的比较 | 第26-27页 |
2.7 不同角度头高位不同颅内压水平患者颅内压的比较 | 第27-28页 |
2.8 不同角度头高位不同颅内压水平患者脑灌注压的比较 | 第28-29页 |
3. 颅脑损伤患者的颅脑损伤患者头高位实施标准化流程(见附件6) | 第29-30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0-34页 |
1 颅脑损伤患者的发病特点 | 第30-31页 |
1.1 颅脑损伤患者的性别特点 | 第30页 |
1.2 颅脑损伤患者的年龄特点 | 第30页 |
1.3 颅脑损伤患者的Glasgow昏迷评分与诊断 | 第30-31页 |
2 、不同角度头高位对TBI患者干预效果分析 | 第31-34页 |
2.1 不同角度头高位对TBI患者平均动脉血压的影响 | 第31页 |
2.2 不同角度头高位对TBI患者颅内压的影响 | 第31-32页 |
2.3 不同角度头高位对TBI患者脑灌注压的影响 | 第32页 |
2.4 不同角度头高位对不同颅内压水平TBI患者血压、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 | 第32-3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4-35页 |
第六章 课题总结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附录 | 第38-45页 |
综述 | 第45-51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