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植物学论文

盐肤木对铅的吸收累积及耐性机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4页
    1.1 引言第19-20页
        1.1.1 研究背景第19页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1.2 铅的基本性质及其危害第20页
        1.2.1 铅的物理化学性质第20页
        1.2.2 铅在土壤中的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第20页
    1.3 铅对植物的危害第20-25页
        1.3.1 铅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第21-22页
        1.3.2 铅对细胞的影响第22-23页
        1.3.3 铅对蛋白的影响第23页
        1.3.4 铅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第23-24页
        1.3.5 铅对呼吸作用的影响第24页
        1.3.6 铅对其它元素吸收的影响第24-25页
    1.4 植物对铅的解毒机制第25-26页
        1.4.1 抗氧化作用第25页
        1.4.2 区隔化第25-26页
        1.4.3 螯合作用第26页
    1.5 植物对铅的吸收与积累第26-29页
        1.5.1 植物对铅的吸收第26-28页
        1.5.2 铅在植物中的分布和累积第28页
        1.5.3 根系分泌物对植物吸收铅的影响第28-29页
    1.6 铅污染植物修复第29-31页
    1.7 盐肤木植物修复研究进展第31页
    1.8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31-34页
        1.8.1 研究目标第31页
        1.8.2 研究内容第31-33页
        1.8.3 技术路线第33-34页
第二章 盐肤木对铅的生理应答以及吸收积累第34-67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5-38页
        2.1.1 试验材料第35页
        2.1.2 试验方法第35-36页
        2.1.3 生物量分析第36页
        2.1.4 土壤元素分析第36页
        2.1.5 光合色素含量测定第36页
        2.1.6 丙二醛(MDA)、过氧化氢和超氧自由基含量测定第36-37页
        2.1.7 抗氧化系统酶测定第37页
        2.1.8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第37页
        2.1.9 根系形态参数测定第37页
        2.1.10 根系分泌物收集和测定第37页
        2.1.11 植物元素分析第37页
        2.1.12 铅的亚细胞分布第37页
        2.1.13 铅化学形态提取第37-38页
        2.1.14 数据分析第38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8-61页
        2.2.1 植物生长表现第38-39页
        2.2.2 铅对生物量的影响第39-41页
        2.2.3 铅对叶面积和根系形态参数的影响第41-43页
        2.2.4 铅对光合色素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第43-46页
        2.2.5 铅对丙二醛(MDA)、过氧化氢和超氧自由基含量的影响第46-47页
        2.2.6 铅对抗氧化系统酶的影响第47页
        2.2.7 铅对低分子有机酸的影响第47-49页
        2.2.8 盐肤木对铅的吸收和积累第49-57页
        2.2.9 铅对其它元素吸收的影响第57-58页
        2.2.10 土壤铅浓度变化第58-61页
    2.3 讨论第61-66页
    2.4 小结第66-67页
第三章 盐肤木细胞壁对铅的吸附固定机制第67-83页
    3.1 材料方法第67-69页
        3.1.1 供试材料第67页
        3.1.2 盐肤木根细胞壁及其不同组分的制备第67-68页
        3.1.3 试验方法第68页
        3.1.4 数据分析第68-69页
    3.2 结果第69-81页
        3.2.1 不同pH值对盐肤木根细胞壁及其不同组分铅吸附的影响第69页
        3.2.2 盐肤木根细胞壁组分对铅的吸附时间动力学第69-75页
        3.2.3 盐肤木根细胞壁组分对铅的等温吸附第75-78页
        3.2.4 盐肤木根细胞壁组分对铅的吸附热力学第78-81页
    3.3 讨论第81-82页
    3.4 小结第82-83页
第四章 盐肤木吸收与转运铅的途径及运输特征第83-93页
    4.1 材料方法第83-85页
        4.1.1 植物材料第83页
        4.1.2 试验方法第83-84页
        4.1.3 数据分析第84-85页
    4.2 结果第85-91页
        4.2.1.植物对铅的吸收与蒸腾作用关系第85页
        4.2.2 蒸腾抑制剂和低温对植物吸收铅的影响第85-86页
        4.2.3 代谢抑制剂对植物吸收铅的影响第86-87页
        4.2.4 根系对铅吸收的时间动力学特征第87-89页
        4.2.5 根系对铅吸收的浓度动力学特征第89-91页
    4.3 讨论第91-92页
    4.4 小结第92-93页
第五章 钙对盐肤木铅吸收与转运的影响第93-101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94页
        5.1.1 植物材料第94页
        5.1.2 试验方法第94页
        5.1.3 非损伤微测技术第94页
        5.1.4 铅在植物不同组织的分布特征第94页
    5.2 结果第94-99页
        5.2.1 不同浓度钙对盐肤木铅吸收和积累的影响第94-95页
        5.2.2 离子通道抑制剂和蛋白抑制剂对铅吸收的影响第95-96页
        5.2.3 植物体内钙和钾浓度第96页
        5.2.4 铅胁迫下的离子平衡第96-98页
        5.2.5 铅在盐肤木组织中的分布特征第98-99页
    5.3 讨论第99-100页
    5.4 小结第100-101页
第六章 低分子有机酸对盐肤木生长以及对铅吸收的影响第101-116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101-102页
        6.1.1 试验材料第101页
        6.1.2 试验方法第101-102页
        6.1.3 数据分析第102页
    6.2 结果第102-114页
        6.2.1 植物生长表现第102-103页
        6.2.2 有机酸处理对生物量的影响第103-105页
        6.2.3 有机酸处理对叶面积和根系形态参数的影响第105-106页
        6.2.4 有机酸处理对光合色素的影响第106-107页
        6.2.5 有机酸处理对丙二醛(MDA)、过氧化氢和超氧自由基含量的影响第107-109页
        6.2.6 盐肤木对铅的吸收和积累第109-113页
        6.2.7 土壤铅浓度的变化第113-114页
    6.3 讨论第114-115页
    6.4 小结第115-116页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第116-118页
    7.1 主要结论第116-117页
        7.1.1 盐肤木对铅的吸收积累及耐性第116页
        7.1.2 根细胞壁的吸附固定机制第116页
        7.1.3 盐肤木铅吸收途径第116-117页
    7.2 创新点第117页
    7.3 研究展望第117-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36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136-137页
致谢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温针灸配合背俞穴走罐治疗常年过敏性鼻炎临床疗效观察
下一篇:“足三里”穴埋线对单纯性肥胖小鼠降脂作用及肝脏脂肪合成环节的影响